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新麦26号种植技术[农广天地]【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2-04-25|点击次数:

新麦26号种植技术[农广天地]

新麦26号种植技术[农广天地]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

[农广天地]新麦26号种植技术

新麦26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新9408E1作母本,济南17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在2010年通过了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0007。 新麦26幼苗长势旺,叶色浓绿,抗寒性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高75厘米左右,抗倒伏能力强。株型较紧凑,穗多穗匀,结实性好。平均亩成穗43万,穗粒数35.3粒,千粒重45克。子粒角质均匀、饱满,新麦26抗旱抗逆性强,高低温逆转对其影响较小。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详细地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一下新麦26号的特性和种植过程。

小麦种植的相关知识:

一、选用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

近几年,本地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因此,今年秋种,各地应在选好优良品种的前提下,实行区域化种植。强筋小麦应以济麦20、淄麦12、烟农19等为主;中筋小麦要以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等为主,示范种植泰山008等;旱地主要推广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稻茬麦和晚茬麦可选用适于晚播早熟的莱州95021、鲁麦21、鲁麦15、鲁麦20、金铎1号等。

二、增加肥料投入,配方施用化肥

肥料是小麦增产的物质基础。近几年,受粮价偏低影响,农民对麦田投入减少,特别是有机肥用量严重不足,重氮肥轻磷肥忽视钾肥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今年夏、秋两季雨水充足,秋季农作物收成好,地力差。因此,今年秋种要增加肥料投入,特别要增施有机肥。一般要求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来源:www.613935.com/],中低产田2500—3000公斤。高产田要控氮、稳磷、增钾、补中微,氮磷钾配比为1:0.6:0.5—0.7,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补充硫、硅、钙、锌、硼、锰等中微量元素。一般亩施碳铵80—90公斤、过磷配钙50公斤、氯化钾17—20公斤、微肥0.5—1.5公斤。有机肥、磷、钾肥和微肥全部底施,氮肥40%作基肥,60%作追肥。中产田要稳氮、增磷,适当施钾,氮磷配比为1:0.75。一般亩施碳铵60—8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微肥0.5—1公斤。氮肥60—70%作基肥,其余追施。低产田要增氮增磷,氮磷比例为1:1。亩施碳铵50—6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可采用“一炮轰”施肥法。

三、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1、扩大机耕机耙面积,精细整地。近年来,我地大部分麦田耕层偏浅,一般不足15厘米,土壤板结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根系发育和小麦产量。特别是今年降雨量大、土壤墒情好,给深耕松土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今年秋种,各地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用,尽量增加耕翻深度,努力扩大深耕面积。秋作物收获后要抓紧机械耕翻,蓄水保墒。要按规格作畦,畦的大小要根据水浇条件、地力和耙播机具灵活确定,一般大畦3米,中畦2米左右,小畦1.5米左右。同时,要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解决好其他作物与小麦争地的矛盾,稳定小麦种植面积。

2、把好播种质量关,确保一播全苗。墒情、播期、播量是影响小麦播种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因此,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把好播种质量关。一要足墒播种。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相对湿度为70—80%。二要适期播种。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的主要因素。播种适期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8—14℃,冬前壮苗积温要求570—650℃。我市小麦适播期一般在9月下旬末—10月上旬。近几年,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和小麦主栽品种的改变,小麦适宜播种期应较以前推迟5—7天。三要适量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定。四要精 细播种。无机播条件采用耧播或开沟播种的都要尽量浅播,均匀下种。

3、搞好播前种子处理。播前进行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为害,确保 苗全、齐、匀、壮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我市纹枯病发生普遍,并常与全蚀病、根腐病混合 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播种前可用2%立克秀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粉锈宁乳油50 毫升,对水2—3公斤拌麦种50公斤。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 乳油,按种子量0.2%拌种或用50%辛硫磷100毫升对水2—3公斤,拌麦种50公斤,堆闷2—3小 时播种。

4、积极试验示范小麦垄作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是在施足基肥、深耕耙透、精细整地的基 础上,按垄距60—80cm、垄宽30—40cm、垄高15—20cm要求起垄,把小麦种在垄上,每垄上 播2—3行小麦,小行距15—20cm,播量同畦播。这种栽培方式具有节水、省肥、抑病、抗 倒、改善品质、增产增效等优点,一般增产10%以上,并便于田间管理和麦田套种作业,有利 于套种作物幼苗健壮生长。

秋种结束后,各地要及早进行查苗补种和疏苗移栽,确保苗全、齐、匀、壮。

小麦孕穗期技术管理及病害防治,小麦进入孕穗期,是生育旺盛生长期,需水需肥量加大,病虫草随着温度的回升也进入活跃生长阶段,麦田管理进入关键时期。自小麦返青以来,出现过几次有效降雨过程,利于苗情转化升级,目前小麦整体长势喜人,表现为个体健壮,亩成穗足,病虫害发生轻,且小麦发育进程适宜,已经处于孕穗期。一、二类田比例进一步提高达80%以上,利于多成穗、成大穗,增穗粒数,为实现小麦丰产丰收打好基础。为促小麦进一步健壮生长,建议进一步加强以下管理措施:1、加强肥水管理。一、对个体弱,底肥不足出现脱肥现象以及发生轻微冻害的麦田要结合浇孕穗水或近日下雨趁墒追肥,一般亩追尿素3-7.5公斤左右;二、加强麦田根外施肥的技术指导。对麦田进行全面叶面施肥,如喷磷酸二氢钾、海藻酸等高效多功能叶面肥,提高作物的抗逆和光合作用能力,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2、搞好一喷三防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情况,一是对有纹枯病发生的田块、可每亩用5%井冈霉素150~200毫升+20%三唑酮100~150毫升兑水75~100公斤喷麦茎基部防治,隔10~15天再喷一次,兼治叶斑、叶枯、白粉病。二是近期的降水或浇水利于小麦吸浆虫的出土危害,要加强监测,可每亩用48%毒死蜱150~200毫升兑水75~100公斤喷雾防治,也可用80V200~300毫升拌毒土10公斤撒于田间。三是对麦蜘蛛可用0.9%阿维菌素3000倍液喷雾防治、对于蚜虫、锈病等病虫害要严密监控,及时科学防治,防止蔓延,减轻危害。四是对于少数发生土传花叶病、全蚀病的田块,可采取喷施叶面肥加吗啉胍、全蚀净等药物加以控制和修复。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