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棉花中后期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棉花中后期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棉花是我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5000hm2左右,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大量种植,棉田的病虫害发生了一些变化,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表现出优良的抗虫性,但其抗病性均较差,特别是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多种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1 病害的种类

中后期发生的主要病害有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褐斑病、轮纹病、角斑病、棉铃疫病、棉铃炭疽病、棉铃红腐病等,为害比较重的有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棉铃疫病、棉铃炭疽病、棉铃红腐病。

2 主要病害的为害症状与发病规律

2.1 棉花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是为害茎秆造成全株发病的病害。发病时棉株茎秆内部变色,有褐色条纹,叶片萎蔫或黄化直至全株枯死。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这些载体是主要的传染源。通常地温20℃左右出现症状,25~28℃为发病高峰,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

2.2 棉花黄萎病

多在成株期现蕾后发生,下部叶片先出现病状,叶肉有不规则的淡黄色或紫红色斑块,最后病斑呈褐色、焦枯的手掌状枯斑,严重时只留叶脉呈“鸡爪状”叶痕,后期叶片萎蔫、下垂,脱落或光秆,茎秆呈淡褐色断续条纹。病株所有组织增色带菌。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地温高、日照足、阴雨天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连作、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扩大。

2.3 棉花红叶茎枯病

又称凋枯病、红叶枯病,死花棵,是由于缺钾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通常在7月中旬始见病株,花铃期为危害盛期,叶片大量枯焦死亡。发病初期在嫩梢叶扯或叶尖出现褪绿症状,肪间叶肉时淡黄色,叶变厚皱缩发脆,叶背呈红色,严重时变紫红色或黄色脱落,甚至全株死亡。病株主根粗短,须根较少,(www.613935.com)茎内维管束不变色,是与枯黄萎病的区别。病叶被其他叶斑侵染后量黑色枯焦状。

2.4 棉铃病

主要有炭疽、疫病、红粉病。红粉病多在棉铃裂缝处产生红色霉层,棉铃受炭疽病危害后,初期产生暗红色小斑点,后呈圆形绿褐色或黑褐色病斑,表面皱缩,略凹陷,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产生橘红色。

3 预防措施

3.1 棉花枯、黄萎病

3.1.1 选用抗、耐病品种

在病区尤其是重病区,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3.1.2 合理轮作

病区应推行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制。与麦、玉米轮作3~4年,再种植棉花,防病效果显著;采用稻、棉轮作1~2年,病田经长期淹水,棉花枯、黄萎病菌很快就会死亡。实行水旱轮作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有效途径。

3.1.3 加强栽培管理

采取无病土育苗移栽,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田间工程,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灌溉,促进棉花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从而减轻枯、黄萎病的危害。秋后棉花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翌年发现浸染来源。

3.1.4 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发现发病株及时拔除,就地烧毁,并对发病株周围1㎡内的土壤处理。每平方米范围内打孔20~25个,每孔灌氯化苦药液5ml,立即盖土踩实,然后浇水防止药液挥发,以提高药效,10~15d后翻土,使土壤中残留药液挥发干净。(2)药液灌根。用12.5%治萎灵(水杨酸多菌灵)200~300倍液浇灌病苗,每株10~20ml,可以减轻发病或恢复生长。用40%灭菌成800倍液浇灌病株,每株10~15ml,效果良好。

3.2 棉花红叶茎枯病

3.2.1 增施磷、钾肥

缺少磷、钾肥的田块发病重,在基肥施用过程中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可以有效地缓解发病。

3.2.2 喷施磷酸二氢钾

在棉花生长中后期,红叶茎枯病初发时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有效地减轻红叶径枯症状。

3.3 棉铃病

3.3.1 加强栽培管理

主要是创造棉株良好的生存条件和不利于病菌繁殖与浸染的条件,创造铃期比较干燥的环境,减少铃病的发生。雨后及时排水。做好棉田的排水工程,做到雨停田干,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整枝、摘老叶。及时打顶、剪除空枝、摘老叶、抹赘芽、打边心等工作,减轻田间郁闭程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铃病的发生。

3.3.2 化学药剂防治

喷施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可控制铃病的发生。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