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粮油种植

小麦种植高产优质实用技术[致富早班车]【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2-04-12|点击次数:

小麦种植高产优质实用技术[致富早班车]

1.主持人:听众朋友、农民朋友们,早上好!我是节目主持人杨林。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致富早班车》节目。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讲的是如何来有效的提高小麦产量的实用栽培技术,对于种植小麦有经验的农民朋友们来说,有关小麦的栽培技术其实是不少的,比如,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小麦沟播集中施肥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怎么用?他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可能很多朋友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问。带着种种困惑,下面我们邀请到了农业部全国小麦专家组成员赵广才老师,来给大家做一些讲解和指导,希望能够帮助农民朋友们很好的运用这些技术。

2.主持人:赵老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演播室了,欢迎您,赵老师!

专家:听众朋们,收音机前的农民朋友们,大家好!

3.主持人:上一期节目我们给大家讲了一下有关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讲完,接下来我们接着来讲解,赵老师,上次我们说到了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在这项技术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专家:还需要注意的是,培育壮苗

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动态结构是精播栽培技术的基本环节。培育壮苗,促进个体健壮,除控制基本苗数外,还要采用一系列措施:

施足底肥

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磷肥,氮、磷、钾肥配合。分层施肥,以不断培肥地力,满足小麦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每666.7米2施优质有机肥2000—3000千克,纯氮7—8千克、五氧化二磷7—8千克和氧化钾5—6千克作底肥。当土壤0—20厘米土层内速效磷含量在5—10毫克/千克以下时,植株对当季施用的磷肥利用率较高。底施磷肥和拔节以前追施磷肥,增产效果显著[https://www.613935.com/]。但在同样施磷量条件下,追施效果不如底施效果,晚追不如早追。在土壤缺磷,没有施底磷肥的或施磷肥不足的情况下,应尽早追施磷肥,最好在冬前追施,或返青期追施,并以氮、磷混合追施,氮磷比例以1:1—1:1.5为宜。对缺乏锌、钼、锰、硼等微量元素的土壤,应根据缺素情况,在底肥中适当施用缺少的微肥。

4.主持人:这是对于底肥的施用情况我们了解了,那对于整地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专家: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底层,加深活土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促进根系发育。

5.主持人:那对于播种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播种深度有要求吗?

专家:在保墒或造墒的基础上,选用粒大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良种。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5厘米,行距23—30厘米,等行距或大小行播种,确保播种质量。

6.主持人:这是对播种深度和行距的要求。那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播种呢?

专家:在适期播种范围内,争取早播。一般适宜的播种期应定在日平均气温16-18℃,要求从播种到越冬开始,有0℃以上积温580—700度·日为宜。

播种量应该是以保证实现一定数量的每亩基本苗数、冬前分蘖数、年后最大分蘖数以及穗数为原则。精播的播种量要求实现的基本苗数为6—12万/亩。冬前每亩总分蘖数(包括主茎)为穗数的1.2—1.5倍。成穗数要求,按目前生产中应用的中穗型品种多在每亩40万穗左右,范围35—45万穗,多穗型品种,穗数可达50万穗左右。

7.主持人:那对于分蘖数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把控呢?

专家:精播的合理群体结构动态指标是:每666.7米2基本苗6—12万,冬前总分蘖数50—60万,年后最大总分蘖数(包括主茎)60—70万,最大不超过80万,成穗40万左右,不超过45万穗,多穗型品种可达50万穗左右。叶面积系数冬前1左右,起身期2.5—3,挑旗期6—7,开花、灌浆期4—5。

8.主持人:比如说我们想创建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除上述培育壮苗措施之外,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专家:及时间苗、疏苗、移栽补苗

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的,麦苗分布不够均匀,疙瘩苗较多,必须十分重视在植株开始分蘖前后,进行间苗、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这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

9.主持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哪些措施呢?

专家:控制多余分蘖

为了调节群体,防止群体过大,必须控制多余的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根系发达。精播麦田,当冬前总分蘖数达到预期指标后,即可进行深耘锄。方法:用三齿耘锄,摘去两边二齿,中间一齿可换成较小的铲头,于麦行中间深耘,依据群体大小和麦苗长相长势,可采用每行深耘或隔行深耘,耘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不得太浅,太浅了易翻苗严重。耘后搂平、压实或浇水,防止透风冻害。也可使用壮丰安等进行化控。

返青后如群体过大,冬前没有进行过深耕锄的,亦可进行深耘锄,以控制过多分蘖增生,促进个体健壮。深耘锄对植株根系有断老根、喷新根、深扎根,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对植株地上部有先控后促进的作用。控制新生分蘖形成和中小蘖的生长,促使早日衰亡,可以防止群体过大,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有利大蘖生长发育,提高成穗率,促进穗大粒多,增产显著。

10.主持人:好的。这是有关于分蘖的把控,下面我们说说有关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方面的问题,赵老师,在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专家: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

精播麦田,一般冬前、返青不追肥,而重施起身或拔节肥。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施拔节肥水。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施尿素20公斤左右,开沟追施。如有缺磷钾的,也要配合追施磷钾肥。这次肥水,能促进进分蘖成穗,提高成穗率,促进穗大粒多,是一次关键的肥水。

早春返青期间主要是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不浇返青水,于起身或拔节期追肥后浇水,浇水后要及时划锄保墒。要重视挑旗水,浇好扬花和灌浆水。研究证明,在精播条件下,从挑旗到扬花,1米深土层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0%—75%,籽粒形成期间60%—70%,灌浆期50%—60%,成熟期间降到40%—50%,这是精播高产栽培小麦拔节以后高效、低耗的水分管理指标。在上述指标范围内,气温高、日照充足,大气湿度小,应取高限,反之,则取低限。

11.主持人:最后我们来说说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的问题,那对于这项技术在病虫害方面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专家: 在精播高产栽培条件下,小麦植株个体比较健壮,有一定程度的抗病能力,但仍须十分注意防治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各地常年易发病虫害,做好病虫测报,及时准确地进行防治、保证小麦生育期间无病、虫、草害发生。

根据我国目前的生产现状,某些地区由于条件(如土壤肥力、肥水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实行精播的,可采用“半精播”栽培技术。主要是适当提高基本苗,每亩为13—16万,其他可参考精播栽培技术,在管理上要特别重视防止群体过大,既要保证每穗数,又要促进个体健壮。要十分重视培养地力,改善生产条件,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精播。

12.主持人:好的。刚才我们说到的是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下面我们说说小麦独秆栽培技术,那什么是小麦独秆栽培技术?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片花来了解一下。

为了解决晚播小麦的晚熟低产问题,烟台市福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和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于80年代初期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冬小麦晚播丰产简化栽培技术,即独秆栽培法。实践证明,此项技术是晚播冬小麦创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较好地解决了实行一年两作光热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小麦、玉米等一年两作双高产的矛盾。

独秆栽培法是在播种期、播种量和肥水管理等方面与传统栽培法不同的一种丰产栽培途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冬前积温550-750度·日时(山东省为10月中、下旬)播种,较大幅度的增加基本苗,底肥重施磷轻施氮,春季严格蹲苗,拔节后肥水齐攻,以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发挥主茎成穗和总穗数多的优势,获得高产。烟台市和福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自1981-1985年连续5年试验,独秆栽培小麦比同期播种常规栽培的小麦平均增93.2公斤/亩,增产极显著。比适期播种常规栽培的增产37.3公斤/亩,增产也较明显。该法除用种较多外,其他成本投入均低于普通晚茬麦,每亩可节约尿素10公斤左右,少浇1-2遍水,节水90-180毫米,是节水栽培的一条重要途径。并能简化冬前和早春管理,每亩可节约1-2个工日等。同时由于后期施氮肥充足,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较常规栽的提高1%左右。显示了独秆栽培技术高产、优质、低耗的优点。

13.主持人:嗯,独秆栽培法虽然简化了小麦栽培管理,但不是简单粗放种植,而要求在具有水浇条件的中等以上土壤肥力的基础上抓好精细整地,施足基肥(有机钾磷铵肥),适期播种,足墒下种,保证密度,那在保证全面提高播种质量的前提下,应该注意那几点呢?赵老师,您给大家说说

专家:好的。一、播种期 不同的栽培方法有其不同的适宜播种期。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经验,独秆麦在日平均气温12-16℃(冬前积温250-550度·日)播种都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说明独秆栽培法对播种期的适应性较大,只要能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播种较晚甚至于“土里捂”(当年不出苗),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如福山区农业技术推广站1983-1988年连续6年种的“土里捂”小麦均获得350-400公斤/亩的好收成。

14.主持人:赵老师,您说咱们国家各地生产条件千差万别,各地的播种期应视当地的气候和生产条件具体确定?

专家:是的。抓住日平均气温12-16℃这段时间集中力量进行播种。如果日平均气温16-18℃时采用常规法播种,12-16℃时采用独秆栽培法播种,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则可由过去的十几天拓宽到一个多月,不但可延长上茬作物的灌浆时间、提高产量,而且也有利于精耕细作,提高小麦播种质量。

15.主持人:那对于播种的密度是怎么要求的呢?

专家:独秆栽培小麦靠籽保苗,靠苗保穗,它要求基本苗相当于或略低于该栽培法适宜的成穗数。据多年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如烟农15多穗型品种适宜的成穗数为60-65万/亩(常规栽培为50-55万),其适宜的基本苗为55-60万/亩;而鲁麦7号中穗型品种,适宜的成穗数为45-50万/亩,其适宜基本苗为40-45万/亩。

16.主持人:赵老师,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独秆栽培的密度较大,前期容易出现株间过于拥挤,后期因小麦株型较紧凑,容易出现小麦行间漏光。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调整?

专家:为协调前后矛盾,应尽量缩小行距,一般行距以10-15厘米为宜。播种前应精选种子,选用大粒种子做种,作好发芽试验,准确计算播种量,这是保证苗齐、苗全、苗足,提高小麦整齐度的重要环节。

播种量和播种期应适当配合,一般在冬前积温550度·日左右时播种,基本苗和成穗数的比例为0.8:1;冬前积温350-480度·日时,苗穗比为0.9:1;冬前积温350度·日以下时,苗穗比为1:1。

17.主持人:下面我们来说说这施肥,这独秆栽培技术的施肥方法与常规栽培技术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专家:独秆栽培技术的施肥方法与常规栽培技术有很大不同,其特点是要求底肥增施有机肥料,一般施有机肥3000公斤/亩以上,重施磷肥,一般施五氧化二磷化7-10.5公斤/亩。全生育期的施氮量,中产田一般施纯氮每12公斤/亩左右,高产麦田施14公斤左右。土壤含氮量高的地块可不施氮素化肥做底肥,含氮量一般的以总施氮量的30%做底肥。翌年春季严格进行蹲苗,至拔节到挑旗期(一般以旗叶露尖效果最好),进行分类追肥。一般土壤肥力高、苗情好的可到旗叶露尖时再进行追肥。对土壤肥力较差,小麦缺肥重的可在拔节期(即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厘米左右)进行追肥。

18.主持人:最后我们来说说浇水,我们知道控制浇水的时间和浇水次数是独秆栽培成败的关键,那在浇水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专家:独秆麦因播种晚,冬前生长量小,对土壤水分消耗少,所以在足墒播种的条件下,一般不浇冬水和返青水。至于起身水,只要0—20厘米土壤含水量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春后第一水可坚持到拔节到旗叶露尖时结合追肥浇水,在开花到灌浆期浇第二水,一般全生育期浇二至三水即可满足小麦对水分的需要。如遇特别干旱年份可酌情增加浇水次数。

19.主持人:刚才我们说的是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下面我们来说说晚茬麦栽培技术,首先听一段背景知识介绍。

我国种植晚茬小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农政全书》等农书中就有在山东等地种晚茬麦的记载。在当时条件下,晚茬小麦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晚茬小麦面积逐年扩大。这些晚播的小麦由于种的晚,冬前积温不足,造成苗小、苗弱,根系发育差,成穗少,产量低而不稳,一般较适期播种的小麦减产10%-30%,并随着时间的推迟,减产的幅度相对增大。四川省农科院在广汉、资阳的分期播种试验表明,早中熟品种绵阳26和107,最佳播期为10月24日,迟至11月7日播种,减产达25%和16.3%。江苏省常年晚茬麦比全省平均产量低30-40公斤/亩,比适期播种的平均产量低50-60 公斤/亩。因此,晚茬麦的生产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小麦生产的形势。如何种好晚茬麦,不断提高晚茬麦产量,对保证全国夏粮平衡增产,增加小麦总产有着重要意义。

为提高晚茬小麦产量,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研究,认识了晚茬小麦的生育规律及特点,总结出各种适于不同条件的晚茬麦栽培技术,即晚茬麦“四补一促”栽培,独秆栽培和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近年来,各地由于因地制宜地运用了这些在晚播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晚茬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

20.主持人:通过片花我们了解到了,对于晚茬小麦要注意四补一促的栽培方法,是吧?赵老师

专家:是的。根据晚茬麦冬前积温少、根少、叶少、叶小、苗小、苗弱,春季发育进程快等特点,要保证晚茬麦高产稳产,在措施上必须坚持以增施肥料、选用适于晚播早熟的小麦良种和加大播种量为重点的综合栽培技术。重点抓好以下五项措施(即四补一促栽培技术):

(1)增施肥料,以肥补晚

由于晚茬麦冬前苗小、苗弱、根少,没有分蘖或分蘖很少以及春季起身后生长发育速度快,幼穗分化时间短等特点,并且由于晚茬麦与棉花、甘薯等作物一年两作,消耗地力大,棉花、甘薯等施有机肥少,加上晚播小麦冬前和早春苗小,不宜过早进行肥水管理等原因,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以补充土壤中有效态养分的不足,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夺高产。

21.主持人:那赵老师,对于施肥我们有没有什么原则去遵循呢?

专家:晚茬麦的施肥方法要坚持以基肥为主,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根据土壤肥力和产量要求,做到因土施肥,合理搭配。一般产量250-300公斤/亩的麦田,每亩基肥施有机肥3000公斤,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为宜,种肥尿素2.5公斤或硫铵5公斤;产量为350-400公斤/亩的晚茬麦,可每亩施有机肥3500-4000公斤,尿素2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种肥尿素2.5公斤或硫铵5公斤,要注意肥、种分用,防止烧种。

标签: 粮油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