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春霜冻防护措施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5-26|点击次数:
小麦春霜冻防护措施-库百科养殖网
小麦春霜冻防护措施
霜和霜冻不同。霜是指近地面、物体表面,当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由空气中水气升华而凝结成一种细微六角形的白色结晶体。而霜冻乃指土壤及植物表面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作物伤害或死亡的低温。因此发生霜冻时可能有霜,也可能无霜。有霜的霜冻叫白霜;无霜的霜冻叫黑霜或叫暗霜。小麦的春霜冻害决定于外在因素――低温和内在因素――抗寒力,遭受霜冻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综合反应。因此,任何有利于提高小麦内在抗寒性和削弱地温饼剧变化的办法,都是防御霜冻的有力措施。 一、掌握安全拔节期 小麦拔节前和拔节后在抗寒能力上有质的差别。拔节以后抗寒性明显削弱。因此,安全拔节期是小麦气候学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各地在确定品种利用,安排不同品种的适宜播种期以及选育小麦新品种时,都应力求使小麦的拔节期不早于安全拔节期。安全拔节期的确定,以各地出现终霜期最低气温≤-2℃,并以拔节(生物学上的拔节期)10天后有90%左右不再受春霜冻害的保证率为重要依据,各地可以根据终霜出现在各旬的实际年数,制成表格作为参考。陕西及黄淮麦区,1998年曾出现暖冬,干旱少雪雨,生产上预测将大面积出现某些品种拔节,明显早于当地安全拔节期,因此建议各地因地制宜,提早动手做好控制早拔节和防御春霜冻害的各项准备工作,以求减轻冻害损失。 二、冻前浇水 冻前浇水是防御春霜冻害最有效措施之一。一般可提高地温有效措施之一。一般可提高地温1℃-3℃,能显著减轻冻害,具有防霜作用。其原因是:水温比发生霜冻时的土温高,冻前浇水能带来大量热能;土壤水分多,土壤导热能力增强,可从深层较热土层传来较多热能,缓和地面冷却速度;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的热容量大,浇水后能缓和地面温度的变化幅度;浇水后地面空气中水汽增多,在结冰时,可放出潜热来。 三、熏烟法 我国用柴草熏烟防霜冻历史悠久,但因原料紧张,成本高,不宜全面推广。甘肃庆阳人工影响局部天气试验站制造的化学烟幕剂,价格便宜,效果良好(其配方是:沥青15%,锯末屑48%,硝酸铵32%,柴油5%,碾碎混合后用牛皮纸封包好,内放引火线,周围戳些小孔即成)。每个重量约10千克,20亩约0.10元。使用烟幕弱发烟量大,可提高地温1℃-2℃。其作用是燃烧时可形成烟幕,使地面有效幅射减低,可减轻土壤和植株大量失热。烟幕剂燃烧时放出热量,使气温升高,水汽在烟料上凝结时,可以放出潜热。熏烟时间不宜过早,但也不得过晚,一般以叶面积温度降到比霜冻指标温度低1℃时开始为宜。并要注意统一发布点火时间,保证烟幕质量,方能收到好效果。 四、松土结合镇压 可促进根系深化,控制上部旺长,对防御和减轻春霜冻害有一定作用。 五、应急补救 1.及时调节水肥 凡受冻麦田,只要分蘖节不冻死,可以争取少减产或不减产,关键是要及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分蘖多成穗、成大穗。 2.受冻害严重的麦田不要随意耕翻 生产实践证明,只要分蘖节不冻死,随着气温回升,就会很快长出新的分蘖,仍能获得较好收成。 3.受冻的黄叶和"死"蘖也不应割去 同位素原子示踪试验表明,小麦受冻后,在一定时期内,冻"死"蘖的根系吸肥力比活蘖冻死后,它们根系所吸收的养分可以向未冻死的分蘖转移。保留黄叶和"死"蘖对受冻麦苗恢复生机、增加分蘖成穗有显著作用。 4.及时施用肥水 对叶片受冻较重、茎秆受冻较轻而幼穗没有冻死的麦田要及地浇水,可避免幼穗脱水致死,有利麦苗迅速恢复生长,多数能抽穗结实。对部分幼穗受冻麦田,水肥结合施用,尤以施以速效氮肥为佳。因为遭受冻害折磨的麦苗,体内消耗养分较多,苗势已很弱随着气温日渐回升,迅速长出新的茎蘖,急需大量养分给予补充,以满足正常生长发育。 5.及时换茬 主茎和大分蘖全部冻死的田块,可以采用强春性品种春播(指南方麦区)或耕翻后播种其他早春作物。

上一篇:白千层树怎么繁殖?白千层的繁殖方法介绍 下一篇:凌霄花的养护管理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
朋友刚看过
热门排行
- 1柯尔鸭是什么鸭子?2021年养柯尔鸭赚钱吗?
- 2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项目,这6个养殖项目,想农村创业的可以试试
- 3野鸡晚上在哪里?几个捕捉野鸡的小技巧_库百科山鸡养殖
- 4梅花鹿的发情鉴定与配种方法_库百科梅花鹿养殖
- 5马的繁殖技术
- 6竹鼠种类图片大全_库百科竹鼠养殖
- 7水貂皮和貂皮的区别_库百科水貂知识_库百科水貂
- 8鸭子要下蛋的前期反应 新鸭下蛋前的征兆
- 9常见蜗牛种类大全 蜗牛的种类大概有多少
- 10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地锦草治糖尿病是真的吗?
- 11野鸭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吗_库百科养鸭
- 12水貂好还是貂好_库百科水貂资讯_库百科水貂
- 132021年最新20张大合集来了,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 14观赏鱼烂尾烂鳍烂鳞用什么药?
- 15穿山甲粉多少钱一克_库百科穿山甲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