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初论中国插花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5-26|点击次数:
初论中国插花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库百科养殖网 初论中国插花艺术审美的心理特征插花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审美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并通过审美客体(作品)使审美主体(观赏者)的情感和意识倾向实现信息交流和心理沟通。插花审美心理的研究既要反映造型艺术审美心理的普遍规律,更要揭示其与相关艺术的交叉性和特殊性的特性。

本文拟从插花的心理功能,实现插花创作心理功能的方式及插花审美欣赏的心理过程方面试抒拙见。

1.擂花审美的心理功能

(1)对审美客体美的形象信息认知、捕捉:插花审美客体是以花材为形象信息的艺术品。花材的形象信息可使审美主体(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一些外形式心理效应,如质感效应、动感效应、力感效应及空间感、节奏感、和谐感、视觉暗示效应等。

由于花材形象信息是通过花材情感效应〔包括花语、色彩、构图、外势等情感效应)反映作者意境的情感意义,所以,花材的情感效应是作品内在情感意又的表达前提。因此,对花材“最善于表现自己”那部分(即花的精神)的认知、捕捉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2)审美主、客体美的信息的融合、表现:通过形象思维将审美客体(花材)的精神与审美主体(人)的精神融为一体,使之成为具有特殊心理效应的插花艺术品,从而使创作审美由认知过程进入到情感过程乃至意志过程,即所谓的“诗情画意哲理”,使审美主客体的审美信息得到充分的融合(即艺术同构效应)和表现(即对作品再创及感应差效应),如中国传统插花“四君子”、“岁寒三友”等。

(3)通过作品体现主体个性心理特征:由于时、空环境条件的限制及主体在审美立场、审美经验、审美情感、情操修养等方面的差异,主体在创作和欣赏上存在一定的个性意识和情感倾向,而创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作品表达内在情感,使欣赏者在受到其感染之际,展开自己丰富的主体思维,以满足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期望,或引起一定程度的美感,或遭受交流上的挫折后通过再创得以实现信息的交流、心灵沟通,从而通过作品及其艺术风格体现主体的情趣、修养、情操、审美观念等个性特点。

2.实现插花创作心理功能的方式

(l)选材——信息的筛选(体现自然美):充分了解、表现花材的最佳风韵,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加工,注重视觉信息(实体、景观、形态)对非视觉信息(情感、意识、观念等)的协调、导向作用;注意道法自然基础上的艺术同构和感应差效应,以求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艺术境界。

(2)立意——构思创作(体现意境美):在实现一定的信息效应基础上选择构思方式,实现艺术创新。构思方式由形象第一线索、主导意识、想象活动等决定。适用于插花艺术的构思方式主要有焦点扩散式(意在笔先)、潜影淡出式(意随景出)、构成分解式(组合式)等。

(3)立形——外形式中合(体现形式美):“中合”主要体现于插花的外形式对视觉信息传递的高度组织性及将丰富的信息容纳于外形式中合的造型之中。

首先确立、协调作品形式与花材美的形象信息;讲究层次搭配和呼应(包括主次、轻重、虚实、疏密、比例、节奏、韵律),造型的完整化符合视觉运动的规律、习惯;其次赋色协调,诱导主体情绪波动,感染、深化情感意义。

(4)审定——心理平衡(体现综合美):作品心理效应的实质是期望(对作品的感染、体验)、挫折(对作品意识倾向的滞后、超越)、实现(对作品的信息交流、心灵沟通乃至悟合再创),只有经过审定,方能引起共鸣,克服挫折,实现内外真正的完美,求得境外之境。

3.插花审美欣赏的心理过程

具有一定心理效应的插花作品通过欣赏者的欣赏;产生其审美意识流,既与作者产生信息、情感交流和实现情感同化,又因感应差,实现观赏者对作品的再生再创,实现其心理平衡,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过程:

观——总观形、势(初步认知过程)

视觉兴奋引起初期感染,与观赏者求知欲(奇、新、异、佳、特、变)有关,从中可初步获得作品的信息和信息的延生。

品——细品其质(深化认知过程)

由主题、外形式中合获得心理平衡,内心有一定程度的情绪波动、中度的感染。

人——化入切出(情感过程)

通过艺术同构、感应差效应推动思维联想,内心产生了较强的共鸣和个体想象。

悟——悟合再创(意志过程)

进一步通过联想、想象,结合个体阅历、经验、学识等形成欣赏者审美意识流,实现主客体的交流、作品再生再创、境外升华。

整个过程体现非视觉信息与视觉信息的协调合一,反映舒缓深沉,含蓄朦胧,富于诗情画意哲理意境的审美特点。综上所述,中国插花审美的心理特征是以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变化的花材通过特定的构思、中合,求得主客体心理平衡,并通过主客体的形神交流,融合表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具导向作用的作品有限的心理空间求得无限心理空间的再生、再创、悟合。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