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大蒜二次生长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_大蒜二次生长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5-26|点击次数:
大蒜二次生长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_大蒜二次生长-库百科养殖网 大蒜二次生长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_大蒜二次生长 大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二次成长现象对大蒜生产影响较大,产生二次成长的蒜头形成畸形,蒜瓣排列错乱,而且易松散脱落,严重影响大蒜品质和产量,使蒜农蒙受重大经济损失。本文为大家介绍了大蒜二次成长的产生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对解决渠道提出了建议。

大蒜二次生长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_大蒜二次生长

1大蒜二次成长类型

根据二次成长在大蒜植株上产生的位置,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1外层型二次成长

大蒜植株外层叶子的叶腋中萌生1至数个鳞芽,鳞芽延迟进入休眠而继续分化和成长,形成独瓣蒜或没有花薹的分瓣蒜,或有花薹的分瓣蒜,结果在蒜头的外围着生一些排列错乱的蒜瓣或小蒜头,使整个蒜头成为畸形。这类类型的二次成长对商品品质的影响最大。

1.2内层型二次成长

在大蒜植株内层叶子的叶腋中,正常分化的鳞芽延迟进入休眠,鳞芽外围的保护叶继续成长,从植株的叶鞘口伸出,形成多个分杈。有的分杈发育成正常的蒜瓣;有的分杈发育成多瓣蒜,其中有少数多瓣蒜还形成了花薹。轻度的内层型二次成长对蒜头的外形影响不大,产生严重时,蒜薹变短,薹重降低,蒜瓣排列松散,蒜头上部易开裂,所形成的多瓣蒜外观酷似一个肥大的正常蒜瓣,常被选作蒜种,但播种后由一个种瓣中长出多株蒜苗,影响蒜头的产量和质量。

1.3气生鳞茎型二次成长

蒜薹总苞中的气生鳞茎延迟进入休眠而继续成长成小植株,甚至抽生细小的蒜薹。产生气生鳞茎型二次成长的植株,常使蒜薹短缩,丧失商品价值,但对蒜头的影响不大。这类类型的产生率一般很低。

2大蒜产生二次成长的原因

2.1品种遗传性

大蒜二次成长类型及产生的严重程度与品种遗传性有关。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情况。一是只产生内层型二次成长的品种如苏联红皮蒜系列的品种。二是内层型及外层型二次成长均可产生的品种如苍山大蒜等。三是不产生二次成长的品种如陕西宁强山蒜等。

大蒜产区对选用当地的大蒜品种或引进外地品种时,在了解其丰产性和商品性的同时,还应了解其二次成长情况,尽量选择不易产生二次成长,特别是不易产生外层型二次成长的品种。

大蒜二次成长类型虽然主要取决于品种的遗传性,但不同品种间的遗传稳定性有差异。一般只产生内层型二次成长、不产生外层型二次成长的品种遗传性较稳定,在田间种植条件下,在不同年份中,均可保持其遗传特性。而内层型和外层型二次成长均可产生的品种,遗传性不够稳定,有时二者同时产生,有时只产生外层型二次成长或只产生内层型二次成长。二次成长产生的严重程度则与种植技术和气候状况有密切关系。

2.2蒜种贮藏时期的温度和湿度

蒜种贮藏时期的温度对二次成长有显著影响,低温有促使作用,但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程度有差异。

蒜头收获后,多在室温下贮藏,贮藏时期不会遇到容易诱发二次成长的低温和冷凉条件。但秋天播种后,从苗期到花芽、鳞芽分化发育期都会遇到低温和冷凉条件,所以蒜种即使不进行低温处理,也有产生二次成长的可能。

蒜种贮藏场所除温度对二次成长有影响外,空气相对湿度也有影响,而且温度与空气相对湿度之间有互作关系。为了减少二次成长的产生,在蒜种贮藏时期不但要防止低温,而且要防止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5 %以上。

2.3播种期

播种期早是产生二次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播种期与二次成长的关系因品种、蒜种休眠程度、蒜种贮藏环境、播种后出苗快慢以及土壤湿度的不同而异,而且播种期早晚对同一品种的不同的二次成长类型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容易产生内层型二次成长的品种,如苍山大蒜,播期早晚对外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无显著影响,蒜种如果经过冷凉处理而且提早播种时,则会促使外层型和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

播种期对二次成长的影响还和土壤湿度有关,播种期和土壤湿度对外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影响不大,但对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有影响。播期无论早晚,土壤湿度高(土壤相对含水量为90 %)时,内层型二次成长产生株率比土壤湿度低(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 %)的极显著增高。土壤湿度高而且播期早时,对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更有利;播期虽然早,但土壤湿度低时,则不利于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

2.4蒜瓣大小

以苍山大蒜为试验材料的研究结果表明,蒜瓣大小与二次成长间的关系,因播种前蒜种贮藏条件和种植密度不同而有不同。

在室温下贮藏的蒜种,大蒜瓣(质量3-4 g)比小蒜瓣(质量 1-2 g)易产生外层型二次成长,而蒜瓣大小对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没有显著影响。播种前25-30 d进行冷凉处理 (温度为16-17 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为95 %),蒜瓣愈大,外层型二次成长愈严重;而小蒜瓣一般比大蒜瓣容易产生内层型二次成长。

种植密度(行距22 cm,株距分别为15 cm、10 cm和7 cm)对外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没有显著影响。稀植(行距22 cm,株距15 cm)对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有极显著的促使作用。

较小的蒜瓣(质量1-4.5 g)比大蒜瓣(质量5-6 g)容易产生内层型二次成长;密植(行距22 cm,株距7 cm)时,内层型二次成长株率极显著降低,而且蒜瓣愈小,内层型二次成长株率愈低。

2.5灌水

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大蒜二次成长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全生育期,特别是鳞芽分化以后,灌水次数多,每次的灌水量又大,土壤湿度高(相对含水量为80 %-95 %),对外层型二次成长和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都有促使作用,不过对前者的促使作用大于后者。土壤湿度低(相对含水量为50 %),外层型二次成长和内层型二次成长都不产生。

2.6施 肥

在施用有机肥作底肥的基础上,氮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对二次成长也有影响。氮肥施用量大,二次成长株率增加。早春大蒜返青后施用的速效性氮肥量愈多,二次成长愈严重。

2.7覆盖种植

大蒜地膜覆盖种植有增产增收的成效,但有时会出现二次成长增多,蒜头形状不整齐,蒜瓣数增多,蒜薹短缩、发育不正常等现象,究其原因是与地膜覆盖后土壤温、湿度及养分的变化有关。

覆盖地膜后,土壤温度上升,含水量提高,有用养分增多,肥力增高。所以大蒜的整个生育进程都提前,植株成长旺盛,花芽和鳞茎分化期提前。花芽和鳞茎分化后常处于日照时间较短、土壤高温、高湿及多肥等有利于二次成长产生的环境中,使二次成长增多。

2.8气 候

大蒜二次成长产生的程度,在不同年份常常有很大的差异。气候包括温度、降水、空气湿度、日照等因素,就现有研究资料看,花芽和鳞芽分化期的气候状况,对二次成长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秋播地区冬天温暖,植株生育快速,早春气温回升快,花芽和鳞芽分化早,分化后日照较短,如果又遇连续降温和降雨天气,土壤湿度大,温度低,鳞芽再次感应低温,再次分化出鳞芽和花芽,以后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形成二次成长植株。

大蒜二次生长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_大蒜二次生长

3解决渠道

3.1大蒜引种

大蒜产区,特别是商品蒜出口基地,对当地主栽品种的二次成长情况要有所了解。外地引种时,最好进行以防止二次成长,特别是外层型二次成长为主要目的的品种试验。可在栽种前将蒜种冷藏(0-5 摄氏度)处理30 d左右,并恰当提早播种。收获时调查统计不同类型二次成长株率和指数,则可比较准确、快速地筛选出对诱发二次成长条件反应不敏感的品种。

3.2蒜种贮藏及播期选择

蒜种贮藏场所应保持20 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和75 %以下的空气相对湿度。不可盲目提早播种,尤其是不可为了促使播种后快出苗而将蒜种进行低温处理。应根据不同大蒜品种二次成长的特点,经过不同年份的田间试验,确定适宜播种期范围。

3.3合理密植

大蒜瓣稀植时,对内层型二次成长的产生有促使作用。根据不同品种的二次成长特性、不同的生产目的,选择大小适宜的蒜瓣播种,并采用适宜的种植密度。

3.4合理施肥

基肥采用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用速效性氮肥作追肥时,忌多次多量施用,特别是返青期要少施或不施速效性氮肥。全生育期,特别是花芽和鳞芽分化期,不要多次大量灌水。当然,大蒜的水、肥管理与其他技术措施一样,应将丰产与优质统盘考虑,争取在最大限度降低二次成长的同时,达到丰产丰收和优质。

标签: 植物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