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仔猪水肿病发病的饲养管理原因及预防措施【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2-04-25|点击次数:

仔猪水肿病发病的饲养管理原因及预防措施

王文宇 (黑龙江省泰来县克利镇人民政府畜牧站 162405)

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

1 原因

在天气突变时,仔猪因皮下脂肪层薄、体温调节能力差而无法适应引起胃肠受凉,导致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泻,抵抗力下降,诱发水肿病。

突然喂给浓缩饲料。仔猪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和激活需要底物诱导,在仔猪4周龄前突然喂给大量的营养浓度极高的饲料,很容易诱发水肿病。

应激。断奶、阉割、预防接种、换料、母仔分离等多重刺激同时发生,引起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诱发水肿病。

饲料品质不良。①饲料的抗原性强。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平衡的氨基酸,是畜禽优质的植物性蛋白源。但其中含有的抗原蛋白导致动物的过敏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豆抗原蛋白是指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的一些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可引起畜禽产生过敏反应,又称为致过敏因子。据报道,大豆中主要的抗原物质有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两种。另据报道,生大豆中具有抗原活性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分别占大豆总蛋白质含量的10%~20%和1%~2%。目前,在畜禽生产中,日粮过敏反应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在幼龄动物饲料中添加生大豆作为蛋白质来源会导致仔猪、犊牛等的腹泻、肠黏膜细胞增生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仔猪补饲饲料中豆粕等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或豆粕(或大豆)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及仔猪补饲不充分,大豆蛋白的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发生水肿病。②配合饲料的酸碱度过高。这样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诱发水肿病。③饲料蛋白质过高。在8周龄之前,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喂给大量蛋白质含量高的日粮,超过了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引起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病原菌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诱发仔猪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

2 预防措施

补饲和断奶。仔猪1日龄开始补水,(www.613935.com)在断奶之前吃600克饲料,7~14日龄用易消化、含乳清粉5%~20%的乳猪诱食料进行诱食,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在农村,畜主购买的乳(仔)猪配合料大多以玉米、豆粕为主,不适于仔猪的早期消化,保育条件较差,建议采用35~40日龄断奶制。断奶越早,水肿病发病率越高。断奶工作应在3~5天内逐渐进行。

断奶后一个月内,每百千克饮水或饲料中加1~2千克食醋或柠檬酸,以提高胃内酸度。定期给予金霉素、土霉素、喹乙醇、磺胺类、亚硒酸钠、维生素B粉等药物,对防治仔猪腹泻和水肿病有明显效果。

少饲多餐。在农村,畜主习惯一次性将一天甚至几天采食量的颗粒饲料投入料槽,让猪自由采食。为了防止水肿病,要做到少给勤添,所用饲料要求新鲜,每餐让猪吃到八成饱即可,尤其是注意控制刚断奶仔猪因饥饿而暴食,以及仔猪的抢食暴食行为。

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在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时发现,很多农户给仔猪换料的随意性很大。合理的饲养方法是逐渐减少原来的饲料,逐渐增另一种饲料,使换料在5~7天完成,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仔猪水肿病。分段饲养法可使仔猪适应从高脂肪、高糖乳到断乳后以谷类和豆类为主的低脂肪、低乳糖、高碳水化合物日粮的过渡。为了减少仔猪断乳后的厌食症,可以在断乳初期的日粮中添加乳蛋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而且还可平衡日粮营养。

饲喂质量好的日粮是指饲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平衡、易消化,含有机酸化剂和消化酶制剂等辅助因子,饲料蛋白多元化、蛋白抗原性低的饲料不一定是高蛋白的,但是高效的和低成本的。据报道,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降低水肿病的发生率。除了应该满足断乳仔猪的营养需求外,理想日粮还应满足适应各种肠道微生物菌群、稳定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等要求。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