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明光小耳猪【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明光小耳猪

明光小耳猪(MingguangSmall-earpig)因主产于云南省腾冲北部的明光乡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明光小耳猪主产于腾冲市,以腾冲市北部的明光乡、曲石乡、界头乡、滇滩镇和猴桥镇为中心产区,还分布于傈僳族集居的部分山区以及中缅边境交通闭塞地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腾冲市位于云南西部,与缅甸接壤,地处北纬24o38’~25o52’、东经98o05’~98o46’,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脉为南北走向,东部和西北部山系形成屏障,西南急剧降低,呈马蹄状地形,海拔930~3780.2m,全境可分为三个地貌区:北部高山、中山峡谷区(海拔2000~3000m),中部湖盆、熔岩、台地、中低山区(海拔1600~2500m),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区(海拔1300~1800m)。

由于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腾冲亚热带季风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腾冲具备了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34天;年降水量1469mm,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2176h。全年盛行西南风,平均风速1.6m/s。有陇川江、大盈江两大水系,均属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其支流纵贯全县,切割成许多山地和河谷盆地。腾冲有人工草地0.2万hm2,主要品种为狗尾草、鸭茅和白三叶。全县有野生牧草55科、243种,其中禾本科牧草74种。全县农闲田种草主要为多花黑麦草、高丹草、甜高梁和苕子等。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谷子、小麦、大麦、油菜、大豆、蚕豆、豌豆、荞麦、马铃薯、甘薯和瓜类等,主要饲料作物有芭蕉芋。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明光小耳猪产区在海拔1000~3000m的高寒山区,大多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闭塞,历史上群众生活条件艰苦。明光小耳猪是当地群众在高海拔、寒冷的生存条件下选择形成的地方猪种。当地野生饲料丰富,主要居住着傈僳族和常居深山的汉族居民,他们多选择行动灵活[www.613935.com]、耐粗饲、抗逆性强、适于山林觅食的猪饲养。在放牧过程中,公猪与母猪长期小群自由交配,常有母子、全同胞高度近交,也有母猪与野猪杂交的情况。所产仔猪在野外放牧中经自然选择,弱仔自然淘汰,保留下生命力较强、耐粗饲的群体。

明光小耳猪肉味鲜美,当地农户常用猪后腿及五花肉腌制腊肉,还有将猪血、肥肉、瘦肉及内脏混匀,熟制成当地民间的一种美食“雾猪肉”的。现小耳猪多作为民间祭祀或被特色餐馆订购,作为餐馆的当家菜系推出,鲜肉在肉食品市场上少见。由于其个体小、生长慢,幼龄仔猪只在产区农户邻居、亲友间进行易物交换或买卖,很少进入牲畜交易市场。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2007年调查全县有纯种明光小耳猪约4300头,主要为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其中成年母猪860头,无特定种公猪。 据1980年调查,明光全县存栏小耳猪约3万余头,约占全县生猪存栏数的15%,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大量外来猪种进行杂交改良,纯种小耳猪数量锐减,现坝区已基本绝迹,仅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傈僳族山寨。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形外貌特征

1. 外貌特征 明光小耳猪体型小,体质结实。头小,有少量倒八字浅皱纹,部分额部有旋毛,属窄脸型,吻筒长直,少量有玉鼻。耳小、直立或向前平伸。背腰凹,腹下垂、不拖地,臀部丰满,体躯短。四肢较细,肢势正常,蹄结实直立、无卧系。斜尻,尾根低,尾细、下垂,尾长约25cm。被毛、鬃毛及皮肤多为黑色,被毛稀短有光泽,约5%个体有“六白”特征,即四肢系部、额心和尾帚为白色。乳头细,4~7对,5对多见,排列整齐、对称,最后1对乳头分开。约30%的个体双侧乳头数量不均,多一或少一,有瞎乳头。肋骨13~14对,2岁以后公、母猪偶有獠牙。

2.体重和体尺 2006年10月由腾冲县畜牧中心,选择主产区腾冲县明光乡、界头乡、猴桥镇山区农户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成年明光小耳猪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 2007年对主产区农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在农户自然散养的条件下,明光小耳猪母猪初情期在4月龄以后,发情周期19~22天,发情持续期2~5天,妊娠期112~116天。因小耳猪自由放牧,很多初情即配种。公猪4月龄开始配种,部分公猪3月龄就有爬跨反射。

据对50窝初产母猪产仔情况统计,平均窝产仔数(6.6±0.2)头,窝产活仔数(6.3±0.25)头,初生个体重(0.52±0.02)kg,初生窝重(3.31±0.13)kg,21日龄窝重(11.70±0.5)kg。仔猪2月龄以后断奶,断奶个体重(5.51±0.15)kg。因仔猪大多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生存,断奶仔猪成活数(5.02±0.20)头,成活率仅80.2%。生活条件稍好的农户,由于加强了母猪和仔猪的补饲,成活率一般可达90%以上。

母猪一般利用5~7年,有的母猪10余岁尚有繁殖能力,生命周期约12年。配种大多由具有交配能力的幼龄公猪(3~4月龄)承担,母猪受胎后小公猪即被阉割育肥。也有个别村寨公猪自然放牧,自由交配至3岁后阉割育肥。

2.育肥性能 由于当地采用吊架子的方式饲养,明光小耳猪8月龄以前主要放牧,补饲糠麸、野草,增重缓慢,平均日增重仅50g左右。据对20头3~4月龄明光小耳猪进行的育肥试验,在半放牧加补饲(籽实饲料)条件下,日增重137g,料重比8.36;在舍饲条件下,日增重253g,料重比6.44。

2000年腾冲县畜牧局在明光乡和滇滩镇对8头去势猪进行育肥试验,(241.54±4.30)日龄体重(51.4±4.40)kg,肥育期(141.05±1.93)天,日增重307g,每千克增重消耗精饲料3.3kg、青饲料6.5kg、粗饲料4.4kg,折合消化能46.85MJ。

2006年11月腾冲县畜牧中心从本次调查进行体尺测定的猪群中,选择年龄1~2周岁的22头育肥猪进行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000年腾冲县畜牧局在主产区腾冲县明光乡、瑞滇镇进行引种饲养试验,并与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合作,对明光小耳猪肉质性状和肌肉化学成分(30个样本)测定,肉色3.46,pH6.47,干物质32.31%±0.25%,粗蛋白20.56%±0.62%,粗脂肪7.76%±0.43%,粗灰分1.15%±0.25%。

四、饲养管理

现傈僳村寨饲养的小耳猪,仍采取比较原始的养殖方式,猪群早出晚归、自然游牧,春夏季采食野草、蠕虫,秋季采食野果,主要为栗树籽实,晚间自由返回,农户给猪补饲水煮料(野草和少量糠麸),水占90%以上。有的农户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头猪。春节前舍饲育肥,以农作物籽实为主,催肥2~3个月屠宰。明光小耳猪除育肥期舍饲外,其他时期几乎无人管理,有的母猪产仔前寻偏僻的山坡以树叶做窝,产仔后带仔游牧,故仔猪育成率相对较低,断奶成活率80%左右。无特定种公猪,多数农户自留小公猪,小公猪于4~5月龄初配后宰杀或阉割。通常是亲子交配或全同胞交配,近交系数较高。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明光小耳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产区大量引入内江猪、汉普夏猪、巴克夏猪、杜洛克猪等品种公猪与明光小耳猪杂交,杂交后代个体较母本的体型、体重、生长速度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县80%以上的明光小耳猪母猪都与外种猪进行过杂交,现全县含明光小耳猪血统50%~25%的杂种猪约有2万余头。

六、品种评价

明光小耳猪肉质鲜美,非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可作为开发优质保健肉的良好素材。但其生长速度慢、个体小,使规模化商品猪生产受到限制。今后应加强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