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猪丹毒的综合诊断与防控方法【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猪丹毒的综合诊断与防控方法

赵国芝1,谢 伟1,喻 琪2,马永梅2,文水英2

(1.四川省乐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乐山614000;2.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农业局,四川乐山614900)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亚急性型皮肤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表现非化脓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等。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多雨、炎热的夏季多发,尤其在潮湿、闷热、雨后等恶劣气候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近年来由于部分养殖场忽视了免疫预防,该病在各地小范围内发生流行,给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1诊断

1.1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特点: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主要见于26月的架子猪,易感猪主要经消化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发病,吸血昆虫也能传播该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79月多发,但近些年春、冬季节也有本病流行的情况出现。环境条件改变和一些应激因素,如饲料突然改变、气温变化、疲劳等,都能诱发该病。我国是猪丹毒流行较广泛的国家。

临床症状:猪丹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①急性型:又称败血型,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病猪体温升高至41℃以上,精神不振,减食或停食,在耳、颈、胸、腹等处皮肤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界限明显的红色疹块,指压褪色。若治疗不及时,大都23天内死亡。②亚急性型:又称疹块型,一般发病较轻,良性经过。病初体温升高至41℃左右,食欲不振,口渴、便秘、呕吐,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腹、背部、颈部等皮肤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突出皮肤23 mm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褪色。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步下降,病症减轻,病程约12周,偶见症状恶化转为败血型。③慢性型:一般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常见的有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3种,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的炎性肿胀,病腿僵硬、疼痛,行走困难;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皮肤坏死猪局部皮肤变黑、坏死,逐渐剥落,遗留一片无毛、色淡的疤痕。

病理变化:①急性型可见胃底部黏膜有点状和弥漫性出血;脾肿大呈典型败血脾;肾脏淤血、肿大,有“大紫肾”之称;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尤为明显的是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肺充血或水肿,并与胸膜黏连不易分离。②亚急性型主要病变为皮肤有坏死性疹块,疹块部皮下组织充血。③慢性型可见心脏二尖瓣处有溃疡性心内膜炎,形成疣状团块,状如菜花;关节囊肿大,有浆液性纤维性渗出物。

1.2 实验室诊断

猪丹毒可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做出初步诊断。但近几年来,猪丹毒呈现隐性发病趋势,确诊需用病原学、血清学、PCR等实验室方法。

目前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主要有涂片镜检和细菌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血清培养凝集试验、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和沉淀反应试验等;另外,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PCR诊断技术可以对猪丹毒做出特异、快速的诊断。

2防控措施

2.1强化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手段。仔猪断奶后进行一次免疫,常发病区3月龄猪群进行二次加强免疫;种猪每间隔6个月免疫1次,通常于春秋季定期免疫注射。疫苗与抗生素同时应用时,对疫苗的免疫效力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接种前后7d应避免使用抗生素。

2.2强化防疫管理

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要注意猪场的卫生环境,定期对猪舍的地面、运动场所、饲养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必须严格消毒;严防与啮齿类及野生鸟类(感染带菌者)接触,严禁从疫区引进猪只;猪群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2.3发病及时处置

猪群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并且进行治疗,要做到“早、准、狠”,即早发现、早确诊、用药要足。同时要对猪舍、运动场所等用10%20%石灰乳或20%漂白粉等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粪便、垫草要进行堆积发酵处理;病死猪要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