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一例猪圆环病毒病并发附红细胞体病诊疗的报告【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一例猪圆环病毒病并发附红细胞体病诊疗的报告

钟 剑 (广西省岑溪市南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543200)

近年来,复杂的猪呼吸道病给许多规模化猪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造成猪群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死亡率上升,推迟上市时间以及管理上出现恶性循环。随着冬季到来,各规模猪场猪的呼吸道病多发。2012年12月份我站曾接诊一起猪圆环病毒并发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的病例,经笔者采取以下治疗措施后,病情均及时得到了控制,现将这一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2年12月3日,我县某养猪场从外地购进猪58头,其中母猪22头,育肥猪36头。购入后没有经过隔离即放进保育舍及育肥舍与原场猪群混养。饲养1星期后陆续发现58只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发热体温达40~42℃,气喘、腹泻,随着病情发展有2头猪衰竭死亡。

2 临床症状

临栏观察病猪体温达41~42℃、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呈苍白色,多数腹泻,但个别猪排干粪,部分猪高度呼吸困难、贫血、跛行、结膜炎。后肢站立不稳,全身颤抖,叫声嘶哑,怕冷气喘,呼吸加快,有的呈犬坐姿势。眼和口腔黏膜病初充血发绀或苍白,尿棕黄色。有的猪耳下、腹下、腹股沟和四肢发红,毛孔出血,血液稀薄,后期出现黄疸。发病严重的病猪后期因衰竭脱水而死亡。

3 病理变化

解剖2头病死猪,观察发现死猪只体表有瘀血,皮肤可视黏膜黄疸。血液稀薄,颜色淡、长久不能凝固。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颌下、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可达正常的2~3倍,切面严重出血,呈大理石状病变。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胀。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出血,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大量出血点。肺脏高度水肿,间质增宽,个别猪肺尖叶和心叶实变,胸腔内有较多胸水。肝脏轻微肿大,胆囊充盈,胆汁浓稠。脾脏严重萎缩,肾脏严重肿胀、苍白,在其被膜下有大量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点,肾盂出血,膀胱黏膜呈弥漫性出血。胃黏膜形成大片溃疡且胃门淋巴结肿大,小肠呈弥漫性出血,肠黏膜大部分已脱落,肠壁菲薄。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笔者诊断为猪圆环病毒病与猪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

5 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与隔离。对已发病猪实行隔离,加强对猪舍的消毒,对病死猪及粪便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提高猪的营养水平,减少猪群的应激因素。

治疗措施。目前尚无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抗生素治疗也确实无效,但抗生素疗法和良好的管理有助于控制继发感染。注射精制高免血清或植物血凝素,每天1次,连用3天。“双向红链灭”(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陈皮、麻黄等),每千克体重0.1毫升,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对于高热不退的猪只用林可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配合“复方柴胡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柴胡、细辛、氯化钠等),每千克体重5~10毫升,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

辅助治疗。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粉剂(齐鲁公司生产)0.5克/千克体重(www.613935.com),每天1次。用药2天后,效果明显,病猪尤其是仔猪逐渐减少。连用3天,死亡率明显降低。连用7天后,该场没有再出现死亡病猪,且发病猪逐渐恢复,治愈56只。

6 小结

本次病例的发生,笔者认为是由于从外地购进的仔猪本身携带圆环病毒,经混合装车加长途运输后,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同时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导致猪只大部分发病。应用疫苗接种是防止猪圆环病毒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免疫接种虽然不能完全阻止强毒的感染和排毒,但可以减少病毒扩散,降低病毒感染后排毒量及排毒时间,减少被激活的潜伏病毒的排放,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几种猪病混合感染在冬季临床较为常见,给养殖业造成较大影响和经济损失。对猪场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对所有的饲养设备及环境彻底消毒。猪场出现大批发病时,要及时隔离并进行实验室检验,确诊后对症治疗,以免疫情蔓延,造成重大损失。

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圆环病毒病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很强的侵害力,做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传染性疾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杜绝在病原常发地区引进猪只,是控制本病发生和蔓延的有效措施。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