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用中西医结合法效果好【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29|点击次数:

治疗羊传染性脓疱用中西医结合法效果好

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患病羊口唇等部位皮肤、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以及疣状厚痂为特征,俗称"羊口疮"。2007~2008年我县实施草地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从四川、江苏等地引进13000余只山羊,因长途运输发生应激反应,40%的羊在应激期和适应期相继发生了传染性脓疱。笔者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数百例病羊进行了诊疗,治愈率达94.3%,疗效显著,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羊传染性脓疱发病特点及诊断

3~6月龄的羔羊发病较多,呈群发性流行。成年羊也有感染发病,但呈散发性流行。病羊口唇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病变和症状。首先在口角、上下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很快形成蓖麻籽大小的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结。呈良性经过时,硬结逐渐扩大、增厚、干燥,1~2周内痂皮脱落而愈合;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病变向颊面部扩展,形成大面积的污秽痂垢。痂下肉芽组织增生,痂垢不断增厚,使口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外观,影响采食。严重病羊日趋衰弱而死。病程为2~3周。

根据病羊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诊断为羊传染性脓疱。

2"羊传染性脓疱治疗

由于大部分病例发生病原菌继发感染,因此采用抗菌与抗病毒联合用药,结合中药治疗。

2.1"病初用青霉素160万IU,链霉素100万IU,双黄连注射液10ml,利巴韦林2ml,混合肌注。每日2次,连续用药3天。

2.2"对于严重病例,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青霉素480万IU,利巴韦林2ml,静注,每天1次,连续3天。注意:因利巴韦林的刺激性较强,静注速度不宜过快,以每分钟40~60滴为宜。

2.3"用温盐水软化痂皮,除去痂垢后用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创面,然后用2%~5%碘甘油对患部进行喷雾;每日1~2次,至痊愈。

2.4"大部分发生传染性脓疱的病例在口腔黏膜和舌面上出现溃疡,用碘甘油对口腔进行喷雾,然后用冰硼散撒布于口腔内创面。

2.5"中药治疗"(1)中药外用:雄黄、明矾、硫磺、五倍子各15g,冰片6g,共研细加菜油调匀,去除痂垢后涂抹于疮面,"1次/天,至痊愈。(2)中药内服:苦参、黄柏、防风、连翘各30g,甘草15g,水煎灌服,1~2次/天,至痊愈。

3"小结

3.1"羊口疮病毒属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干燥痂皮内的病毒在夏季日光下经30~60天开始丧失传染性;散落在地面的病毒可以越冬,到第二年仍具感染性;在低温冰冻条件下保存的病毒,可保持毒力达数年之久。但该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30分钟即可灭活;对碱性消毒药敏感,如2%氢氧化钠溶液、10%石灰乳和20%热草木灰溶液等。

3.2"该病分布范围广,在羊的主产区都有存在。因此,对传染性脓疱要以预防为主,引种时要谨慎,应隔离检疫2~3周,并彻底清洗蹄部和进行多次消毒,证明无病后方可起运。在运输过程中,应加强管理,防止羊皮肤、黏膜发生外伤,并尽可能降低应激反应。为防止外来疫病在本地扩散和流行,到达本地后应隔离观察2~3周(www.613935.com/),并对圈舍和场地进行彻底消毒,无病后再进行混养。在羔羊长牙阶段,口腔黏膜娇嫩,易引起外伤,应避免饲喂带刺的草或在有刺植物的地方放牧。适时加喂适量食盐,以减少羊啃土啃墙损伤皮肤、黏膜的机会。在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采集当地自然发病羊的痂皮回归易感羊制成弱毒疫苗,对未发病羊的尾根无毛部进行划痕接种,10天后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期可达1年。

3.3"在农村及边远山区,中草药容易采集,且给药方式方便、简单,农户易于掌握,同时成本低廉,副作用小,残留少,疗效好。应用中草药进行羊传染性脓疱的治疗,不仅可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饲养效益,而且容易达到国标对绿色食品的要求,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推广。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