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羊片形吸虫病的危害 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措施【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羊片形吸虫病的危害 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片形吸虫病是指由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而引起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是牛、羊等动物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感染率高达20%~60%,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片形吸虫病是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是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所致。本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幼畜及绵羊常因此病导致大批死亡。慢性和隐性症状的患羊可周消瘦、发育不良及毛、乳产量显 著降低而造成严重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片形吸虫病的危害 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1、危害

片形吸虫的终末宿主是牛、羊等反刍动物,中间宿主是淡水螺。在25~26℃温度下,以及光线、水分及氧气适宜的情况下,虫卵在10~20天之后会孵化出毛蚴,当毛蚴遇到螺后就会侵入其体内,并进行无性繁殖,冉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即胞蚴、子雷蚴和尾蚴),最终从螺体内逸出尾蚴。尾蚴会进入水中或者在水生植物上附着,当尾部脱掉后就会变成囊蚴。当反刍动物在吃草或者饮水时就容易感染囊蚴,进入体内的囊蚴会经过脱囊、移动到胆管,并最终发育为成虫。

移行损伤。如果羊一次性感染过多的囊蚴,后尾蚴(童虫)会在小肠、肝脏以及腹腔内移动,此时都会导致机械性损害以及化学性刺激,使肠壁形成ILIJ血灶,肝组织发生广泛性炎症即损伤性肝炎,同时还会由于损伤微血管而引起肝实质梗塞。随着童虫不断成长,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损伤,且损伤面积持续扩大,使肝脏发生肿大,肝包膜上沉积有纤维素,并发生出血,肝实质内形成暗红色虫道,虫道内存在幼小的童虫以及凝血块,发生急性肝炎、肝功能衰退以及内出血,这也是该病引起急性死亡的原凶。

毒素作用。片形吸虫毒素能够产生两种毒素,即分泌(毒)物质和代谢(毒)产物。毒素里面存在一些酶,能够使糖、脂肪和蛋白质等发生分解,导致宿主发生全身性中毒现象,即体温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多,贫血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另外,毒素还具有溶血作用,能够侵害血管,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变大,容易渗出血液的液体成分,从而引起稀血症和水肿。

夺取营养。片形吸虫主要是吸食宿主血液为食,每条虫体每天大约能够吸食宿主0.5mL血液,同时还可以胆管内容及增生上皮为食。虫体长时间寄生以及夺取营养是引起慢性病羊发生营养障碍、贫血以及机体消瘦的重要原凶,还会影响生长发育、育肥以及产奶量。

2、临床症状

病羊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食欲不振,腹泻,排出深色水样粪便,排尿量减少,机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甚至严重呆滞。体温明显升高,最高时能够达到4l.4℃,往往在潮湿阴凉处站立或者卧地。下领部出现水肿,开始体积非常小,不仔细观察较难发现,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症状的加重,会导致水肿不断增大,最大时能够略大于拳头,具有弹性。同时,病羊唇部、面部也发生水肿,严重时较难张嘴,呼吸加速,心跳加快,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且过于干燥,容易断裂和脱落。

3、实验室检查

虫卵漂浮沉淀法。取病羊排出的粪便样品,注意控制在3g以内,放于玻璃杯内,添加比重为1.2的适量饱和盐水,使用玻璃棒对其进行搅拌,直到呈均匀的混悬液,在室温静置15~20min,接着将漂浮于表面的粪渣用小铲除去。然后用吸管将上清液吸去,如果采取大量检查时,为促使操作加快,可直接倒出上清液,直到在杯底剩余20~30ml。沉渣。之后向烧杯中加满水,再次用玻璃棒仔细搅拌成混悬液,过滤后让滤液在室温下静置5min。过滤可选择使用纱布,但最好选择使用网眼孔径在0.25mm的金属筛。再次吸去杯中上清液,直到杯底剩余15~20mL沉渣。将沉渣转移到锥形小杯中,冉添加少量清水对玻璃杯洗涤,并将洗液也添加在锥形小杯中,轻轻晃动成混悬液,接着静置3~5min,冉将上清液吸去,经过多次操作,取沉渣置于载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即可。通常镜检,发现粪渣中往往同时存在几种虫卵,其中容易将前后盘吸虫卵与片形吸虫卵相混淆,二者主要区别是:片形吸虫的虫卵呈黄褐色,卵黄细胞呈均匀致密状排列,并将卵壳里面充满,但具有比较不明显的胚细胞,有时甚至无法看到;前后吸盘虫的虫卵呈灰色,卵黄细胞相对较稀,卵壳里面存在较大的空隙,且具有比较明显的胚细胞。

胆管黏膜检查。适用于症状严重的病羊,即在解剖时刮取胆管黏膜处样本,置于专门塑料袋内,编号后保存在4℃冰箱内备检。检查时,先对样本进行洗涤,使里面的寄生虫被洗出,然后挑出虫体分别添加在生理盐水中直接进行观察,区分吸虫的形态,加以鉴别,最终作出准确判断。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硝氯酚,病羊按体重灌服/1~6mg/kg,能够驱除成虫,驱虫率能够达到100%。该药具有很小的毒性,用量少,便于投药,是驱杀片形吸虫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六氯酚,病羊按体重使用20~30mg/kg,配制成悬浮液后一次性灌服。

中药治疗。取12g槟榔、9g贯仲、15g苏木,加水煎煮后取药液,添加60mL白酒,混合均匀后给病羊灌服。也可取6g厚朴、9g龙胆草、9g贯仲、9g木通、9g槟榔、9g泽泻、9g苏木、6g草豆蔻,加水煎煮后取药液一次性给病羊灌服。

0.2.jpg

羊片形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可数天至2~3个月不等,临床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异位损害。

1.急性期

主要由幼虫在腹腔及肝脏移行所产生的症状,如合并有细菌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期症状、体征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有不规则发热(38℃~40℃)、右下腹疼痛、食欲缺乏、腹胀、腹泻或便秘。尚可有咳嗽胸痛、右胸闻及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等。多数有肝大、少数伴有脾大及腹水。上述症状可持续4个月左右而消退并逐渐进入慢性期。

2.慢性期

当急性症状消退后可数月或数年无明显不适,亦可在此期某些症状再次出现如腹痛、腹泻、不规则发热以及反复荨麻疹、黄疸、贫血、低清蛋白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后两者是因虫体寄生的胆管上皮,损伤、糜烂及成虫食血(每条使宿主失血约0.5ml/d)所致,由于成虫引起的胆管慢性炎症和增生,造成胆管纤维化以致肝硬化,亦可因成虫或胆管结石形成使胆管阻塞引起阻塞性黄疸,进而发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

3.异位损害

又称肝外肝片吸虫病。幼虫在腹腔中移行穿入或被血流带至肝脏以外的脏器和组织,如腹壁肌肉等引起病变。

诊断

有喝生水或生食植物的习惯史,较长期不规则发热、腹痛、进行性肝大、黄疸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本病可能。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沉淀检查找到虫卵为确诊的依据。皮内试验、ELISA等免疫学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要与华支睾吸虫病、后睾吸虫病、姜片虫病、并殖吸虫病、阿米巴性或细菌性肝脓肿、肝包虫病、各种原因所致的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石病、肝癌等肝胆疾病鉴别。

治疗

1.硫氯酚

是治疗本病常用药物,10~1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5~7天后再给第二个疗程。一般用药第3天即见疗效,3~6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肿大的肝脏逐渐缩小。

2.吡喹酮

本品的优点是患者耐受性好,疗程短。

3.其他

本病除病原体治疗外还应辅以其他手段,如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手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等。

预后

一般良好。急性期可因大量童虫移行,使肝脏广泛性出血,常因误诊未经及时救治而死亡。慢性可并发细菌性胆道感染而使病情恶化。

预防

加强家畜管理,划区放牧,避免污染水源,饮用水(包括牲畜)与一般用水分开,饮用水宜定期消毒,加强卫生宣教,不喝或不吃可能遭受污染的生水和水生植物,以切断传播途径。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