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鸭疫病混合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鸭疫病混合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吴桂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畜牧发展中心,哈尔滨151900)

1 鸭疫病混合感染的宏观原因

1.1 生理角度

鸭自身体的保护体制不完善,养殖模式粗犷,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导致多种病毒侵袭,而互相感染,引发疫病。

1.2 不同养殖模式并存

不同的养殖模式混合饲养,不具有科学性,导致鸭疫病呈现多样混合化。

1.2.1 水养模式(南方为主)

对于南方的鸭养殖业,主要是以水养为主,但是由于水养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大,免疫和预防药物难以投入,各项生物安全体制不健全,导致鸭养殖业中的病毒控制很难把握。

1.2.2旱养——地面舍养(北方为主)

地面笼养的模式主要在北方居多,笼养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样很大,而且饲养密度很难把握,笼舍内空气流通不畅。在遇到寒冷、炎热干燥的天气时,即加快病毒滋生和交叉传播的速度。

1.3 疫病种类繁多

鸭病毒的流行范围十分的广泛,而且没有大体系的保护环境,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传染源并切断传播途径。由于养殖的大环境变化大、养殖技术参差不齐、样式模式的多变,诱发鸭疫病的混合感染。而且在与其他家禽混合饲养,特别是鸡,会与其他家禽的病毒交叉感染,更增加了鸭混合感染疫病的发病率。

对于鸭的养殖来说,禽流感的存在依旧是严重的威胁,禽流感病原体的变化没有典型性,很难把握其变异原理,宿主的改变,变异致病的情况也发生变化,抗药性能越来越强,疫苗和药物已经部分失效,甚至是完全失去药物性能,必须严格对待病原体的变异,继续加强研究力度。

1.4 病理研究不彻底

对于一些致病病毒、原因、产生的病情认识依旧不够完善,而且随着病毒抗药性能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新病种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混合感染疫病的发生率。

1.5 临床诊断的落后

对于临床诊断的技术未见提高,缺乏新的器械的辅助,对于鸭的临床诊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现在的鸭养殖业的入行门槛不高,导致专业技能匮乏,科学检验的技术降低,病情的诊断结果不准确,或者因为器械、技术等原因而延误病情,都会导致病毒再次变异,从而引发疫病混合感染。

1.6 缺乏优质甚至合法的兽药和疫苗

由于我国的医药体制的不完善,导致鸭的诊治药物很多都是不合格的,外来的进口药物,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和弊端,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对于疫苗来说,很多疫苗的采集都不合格,对于新发现的变异病毒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

1.7 家禽饲养人员的管理能力差

饲养管理员未认识到病原体变异的危害,管理不科学、不合理,对于新出现的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态度不够积极,耽误病情,使病毒交叉变异产生新的问题。

2. 防治策略

2..1 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措施

提高对于生物安全管理的认识,强化病毒、疫苗和鸭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其中的生物种群多而复杂、环节复杂而放弃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建立。不能过分强调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也不能因为缺少足够的重视而忽视生物安全措施的建立。采取科学化家禽养殖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及时预防新病毒的产生,同时也不能忽视现有病毒的变异。

2..2保证禽舍的健康安全

定期对禽舍进行消毒和卫生清扫,注意禽舍的养殖密度,对于病鸭要及时进行处理,形成科学化、规模化的养殖管理体系。

2..3加强管理、防重于治

充分认识到各项措施的实施对于鸭混合感染疫病防治的重要性,确保各个环节和措施的实施,坚持“加强管理、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

2..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进行免疫接种时,要采用正规的、安全的、科学的疫苗,避免不合格疫苗的使用而引起病毒变异或者导致鸭死亡。建立科学合理的家禽药物监管体系。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科学化的药物监管,对于鸭混合感染疫病的防治有积极的监督和防治作用。

2..5 各部门应加强联系

强化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不能使鸭养殖业的某个环节脱离整个大的养殖环境。建立科学的疫病监测分析平台,养殖场在遇到新疫情时及时进行上报,技术部分及时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分析处理,找出病因和病原体,根据病毒特性制定治疗方案,进一步防治鸭疫病混合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