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鹅念珠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1-03-11|点击次数:

鹅念珠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霉菌性传染病(又称霉菌性口炎、白色念珠菌病,俗称鹅口疮)。除鹅以外,本病可在其他禽类、哺乳动物及人类发生。其主要特征是在上消化道(口腔、咽、食道和食管膨大部)的黏膜发生白色的假膜和溃疡。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 本病的临诊症状不甚典型,雏鹅患病之后,表现精神委顿,羽毛粗乱,不愿活动,离群独处。常“打堆”,如果口腔、舌面、咽喉出现坏死溃疡及黄白色的假膜时,患鹅由于吞咽困难,食欲减少或不愿采食,生长受阻,逐渐消瘦以至衰竭死亡。患鹅还出现呼吸道症状,伸颈张口,喘气,叫声嘶哑。

二、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变主要发生于口、咽、食管、食管膨太部及腺胃,有时也波及到肌胃角质膜及肠管黏膜。常可见到口腔、咽喉、食管黏膜坏死或有白色、灰白色、黄色或褐色的假膜性的斑块和容易刮落的坏死物质,并见有溃疡状的斑块。特别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质的典型“鹅口一疮”病变。腺胃受损害时,可见黏膜肿胀、出血,表面附有由脱落的上皮细胞、腺体分泌物及念珠菌混合物构成的白色黏液。肌胃受损害时,角质膜受腐蚀、糜烂。

三、流行病学资料 幼鹅的易感性比成年鹅高。一般认为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植物和土壤中,易感鹅是通过摄食本菌而感染,或由于吃入被病菌污染的饲料及饮水而得病。消化管黏膜损伤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但也有人认为,本菌有可能存在于健康鹅只的消化道中,在正常情况下[https://www.613935.com/],由于其他微生物的拮抗作用而不引起鹅只发病。当使用抗菌药物抑制了某些细菌的生长繁殖或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及饲料配合不当而降低鹅只的抵抗力时,就会促使鹅只发病。鹅与鹅之间不会直接传染。本病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蛋壳而传播。

四、病原诊断 (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状的真菌,其形态与酵母相似,进行特殊的出芽生殖(无囊内孢子),伸长而形成假菌丝。在一般培养基上即可旺盛生长,在萨布罗氏琼脂培养基上于37℃培养24~48小时后,生长为白色、圆形、乳脂状,高度隆起,边缘整齐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管底和沿管壁处呈现淡黄色长丝状。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二)实验室诊断

本病的诊断并不难,根据上消化道黏膜的典型病变,可作为诊断的依据。倘若有进一步确诊的必要时,就可以采取病变器官的渗出物抹片、革兰氏染色,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

防治策略

一、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特别着重于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以减少因拥挤、闷热、通风不良、饮水污秽及维生素缺乏等不利因素对本病的诱发。环境的消毒,最好用碘制剂、甲醛或氢氧化钠溶液。

受本病威胁的鹅群,可在饲料中混入制霉菌素等抗真菌药物作预防,剂量是每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100~150克。也可用1:3000硫酸铜作饮水。

二、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可用制霉菌素及硫酸铜。由于制霉菌素难溶于水,但可以在酸牛奶中长久保持悬浮状态。在治疗患鹅时,按每千克体重2万~3万国际单位,混入少量的酸牛奶中,一日2次,连服7~10日,或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毫克制霉菌素,连服1~3周。硫酸铜以1:2000~3000的水溶液代替饮水。由于硫酸铜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要用瓷器盛硫酸铜溶液。也可用2%硼酸溶液,每只患鹅灌服1~3毫升。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