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娃娃鱼的生活习性【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娃娃鱼,因其叫声似婴儿的哭声而得名。学名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大鲵科动物,我国特产,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北、湖南等省。因其数量日趋减少,现在已被国家列为二类保护动物。因其种苗较易采集,适应能力强,因此便于饲养。

一、经济价值

娃娃鱼肉质细嫩肥腴,滋味鲜美,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素为筵上奇珍异品。在港澳和海外市场上视为珍稀名贵补晶。它的药用价值更高,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主治贫血、神经衰弱、血虚脾弱、关节炎等症。

二、生物学特性

(一)娃娃鱼的形态特征

体大扁乎,最大的个体,全长可长到2米左右,一般在50厘米左右。躯干粗壮。头部宽阔扁平,吻端圆。鼻孔很小,在吻端接近唇的地方。眼非常小,在头的背方,没有眼睑。口很大,口内有齿,齿细小尖利。四肢和指、趾都很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末端钝圆,无爪。尾短,约等于全体的1/3,尾的后端很侧扁,有鳍状物。皮肤较光滑,头部的背腹面有疣粒。白颈侧到体侧有显著的皮肤褶。生活时体为棕褐色,背面有深色大黑斑,腹面色较浅,指、趾端棕黄色。

(二)娃娃鱼的生活习性

娃娃鱼一般生活在潮湿阴暗的河边石洞及冷水性小溪沟中,以冒水泉洞中最多。喜栖息于有洄流水的洞穴中。洞口稍比躯体大一点,洞内较平坦或有细沙。娃娃鱼一般头向洞外,等待食物和防御敌害,故有“娃娃鱼喜食自来食”之说。

娃娃鱼怕光,白天行动呆滞,夜间非常活跃,往往爬出洞外寻找食物。冬天不完全“冬眠”。只是深居洞穴和深水中,较少活动。一般4月份开始外出觅食,以傍晚出来较多;在异常炎热的气温下,白天也偶尔出洞活动。

娃娃鱼生命力强,耐饥饿,几个月不喂食也不致饿死。被捕捉后,如管理不善,往往不吃东西,甚至反吐,但如环境适宜,身体没有受伤,静养几天后,即可恢复采食。

(三)娃娃鱼的食性

娃娃鱼属肉食性动物,常见的天然食物有螃蟹、鱼类、蛙类、蛇类、小甲鱼、水鸟、水生昆虫等。在饥饿时,也会残食体小的同类。人工养殖时,可以鸡肠、羊肠、肉、蚯蚓、鸡蛋等为主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