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河蟹养殖技术【库百科农业网】
高效生态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喜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草茂盛、底栖生物丰富、透明度高的水域中生长生活,为此,围绕改善池塘水体水质条件,创造适合于河蟹生物学特性的养殖环境,是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关键。具体在养殖生产中,须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
一、清整池塘
清整池塘足营造河蟹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池塘清整,便于后续养殖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节约养殖成本。
1.平整池底
冬季抽干池水,铲除过多淤泥,留淤5cm~10cm,用于种植水草和培育底栖生物。
2.修坡固埂
对池坡进行修护,使坡比达到1∶(2.5~3),便于河蟹摄食(河蟹夜间摄食时,大部分出现在池边浅水处);加固池埂受损部分,防止河蟹逃跑和池水渗漏。
3.杀菌消毒
平整池底、修坡固埂后,冻晒一个月,即可进行消毒杀菌,具体做法是:池内注水10cm,亩用生石灰250kg~300kg,溶水后全池泼浇。
二、种植水草
栽种复合型水草,使各水草品种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保持池塘“四季常青”。既为河蟹栖息、避敌蜕壳提供场所,又能净化水质、增加溶氧,还为河蟹提供优质植物性饵料。故渔谚有“种好一塘草、养好一塘蟹”一说。复合型水草具体栽种方法为:
1.黄丝草
种植时间为1月~2月。清塘药物药性消失后,池水保持在20cm~30cm,东西为行、南北为间,行间距4m~5m,黄丝草切成30cm进行撒种。
2.伊乐藻
冬季或早春,亦可4月底5月初种植。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每亩用草量10kg左右,行间距1m~1.5m。
3.轮叶黑藻
3月中下旬种植轮叶黑藻,同样采取切茎分段扦插的办法,每亩用草量5kg左右,行间距1m~1.5m。
4.苦草
3月底4月初,将苦草草籽用泥土拌匀,撒播或条播,每亩播种100g左右。
养殖期间,若水草被破坏严重,还可在池塘四周离池边1m处设置2m宽、10cm厚的水花生带,作为辅助措施,用来吸收水体肥力,调节水质,为河蟹提供遮阴、栖息和避敌蜕壳场所。
三、放养蟹种
种苗是河蟹养殖的基础,选择优质蟹种进行合理放养,是提高河蟹养殖规格、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1.蟹种选择
选样本地自育的大规格蟹种,避免外购的蟹种带来长途运输损伤、应激反应、质量难以追溯等问题。
2.合理放养
“一改”,即改冬放为眷放。冬季蟹种处于越冬休眠状态,活动能力差,易受伤,冬季放养蟹种影响成活率和回捕率,因此放养时间一般控制在2月底至3月份;“二适”,即适当放养规格和适当放养密度。通常蟹种放养规格120只/kg~140只/kg,放养密度800只/亩~1000只/亩。
四、移殖螺蛳
螺蛳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饵料,又能滤食池塘中(尤其是池塘底部)的悬浮物质,在自身生长繁殖的同时,有效改善池塘底质、净化池塘水质、减少池水耗氧量,具有一举多得的作用。通常在清明前后,每亩全池撒投活螺蛳400kg~500kg,若条件允许,8月份每亩可再一次性补投200kg~300kg。
五、微孔管增氧
溶氧是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第一制约因子。目前,微孔管增氧是最适用于河蟹养殖的增氧方式,其“多点增氧、底层增氧、静态增氧”的特点,可有效增加池塘养殖容量,促进河蟹长快、长好。
1.微孔管安装
每亩池塘配套功率0.3kW微孔管增氧设施。安装方法为:总供气管道采用直径为60mm的硬质塑料管,支供气管道采用直径为12mm的微孔橡胶管。将总供气管呈南北向架设在池塘中间上部,高于池底130cm~140cm,沿总供气管每间隔6m~8m,水平铺设一条微孔管,微孔管一端接在总供气管上,另一端延伸到离池埂1m远处,并用竹桩将其固定在高于池底10cm~15cm处。
2.微孔管使用
在河蟹快速生长的5月~10月,一般掌握:闷热天气傍晚开机,开机2小时停机2小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正常天气半夜开机至第二天早晨7时,同样间隔2小时开机2小时,节能减耗。连续阴雨天气则全天开机,以确保池塘水体溶氧充足。
六、科学投喂
要让河蟹吃好,一方面要培养水草、螺蛳和底栖生物等天然基础饵料,另一方面要加强优质高蛋白饵料的投喂。
1.基础饲:料培养
种草投螺之后,立即施肥培水,每亩施经发酵处理的鸡粪或猪粪200kg一250kg,或生物有机肥 50kg~60kg,使池水呈微红色,达到“肥、活、嫩、爽”,以培育水体中的红虫、水蚯蚓、小螺蛳等生物,为河蟹提供适口的活性饵料,促进生长。以后(2月~5月),每月施肥1次,用量减半。
2.优质饲料投喂
按照“前后精、中间青”的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进行人工投饲管理。整个饲养过程饲料安排各有侧重:放养初期,蟹种经过漫长冬季,消牦较大,必须加强营养,才能确保顺利蜕第一壳,提高养殖成活率。饲料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全价颗粒饲料为主;高温季节,少投动物性饵料,以免不利于河蟹消化吸收,引起疾病。采取以水草、南瓜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饵料和全价颗粒饲料,维持河蟹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秋季为河蟹最后一次蜕壳和增重育肥阶段,此阶段饵料投喂应以动物性饵料和河蟹颗粒饲料为主,适当搭配水草、南瓜、山芋等青精饲料,利于提高河蟹个体规格和产量。
七、调节水质
采取“三调”、“一控”措施,使池塘水质达到“清、新、嫩、爽”,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条件,对促进河蟹生长蜕壳,减少病害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三调
一是调“新”。5天~7天加注新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20cm~30cm;二是调“优”。每10天~15天一次,亩用10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适当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三是调“活”。高温季节,亩用5kg~6kg微生物制剂,转化吸收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抑制有害细菌的滋生与繁殖。
2.“一控”
河蟹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水温在33℃以上时便停止摄食,处于半昏迷状态。河蟹养殖前期气温和水温较低,采取浅水位有利于养殖水体水温的迅速提高,使河蟹尽快进入正常摄食状态;中期高温季节,加深水位有利于降低水温,让河蟹正常摄食和蜕壳;后期稳定在一个适中的水位,有利于保持正常水温,让河蟹有一个稳定的增重育肥、顺利生长的水体环境。
因此,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水位调控:3月份水深掌握在0.5m~0.6m,6月份控制在1.2m~1.5m(高温季节须适当加深水位),9月~11月份稳定在1m左右。
八、防治病害
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半月施用一次水质调节剂和底质改良剂等生物制剂,再半月施用一次水体消毒剂(以生石灰、溴制剂、碘制剂为主),每月投喂一次药饵(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为主),提高河蟹抗病力。以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相结合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上一篇:高产谷子品种介绍【库百科农业网】 下一篇:党参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库百科农业网】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
朋友刚看过
热门排行
- 1柯尔鸭是什么鸭子?2021年养柯尔鸭赚钱吗?
- 2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项目,这6个养殖项目,想农村创业的可以试试
- 3野鸡晚上在哪里?几个捕捉野鸡的小技巧_库百科山鸡养殖
- 4梅花鹿的发情鉴定与配种方法_库百科梅花鹿养殖
- 5马的繁殖技术
- 6竹鼠种类图片大全_库百科竹鼠养殖
- 7水貂皮和貂皮的区别_库百科水貂知识_库百科水貂
- 8鸭子要下蛋的前期反应 新鸭下蛋前的征兆
- 9常见蜗牛种类大全 蜗牛的种类大概有多少
- 10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地锦草治糖尿病是真的吗?
- 11野鸭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吗_库百科养鸭
- 12水貂好还是貂好_库百科水貂资讯_库百科水貂
- 132021年最新20张大合集来了,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 14观赏鱼烂尾烂鳍烂鳞用什么药?
- 15穿山甲粉多少钱一克_库百科穿山甲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