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泥蚶【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泥蚶

一、经济价值

泥蚶为软体动物门动物,是我国海产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省沿海。

其贝壳可药用,药材名“瓦楞子”。具有消痰软坚、散结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吐酸、止血、下痢。其肉不仅味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可药用,具有润五脏、健脾胃、消食的功效。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贝壳卵圆形,坚厚。背部两端略成钝角,腹缘圆,壳顶凸出,尖端向内卷曲。壳的表面有放射肋18—2l条,肋上有显著的颗粒结节。壳的外面白色,盖着褐色的薄皮,腹缘上的生长轮脉明显。壳的里面灰白色,边缘有同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铰合部直,齿细密,约40个。前闭壳肌痕较小,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大,四方形。外套膜较发达,边缘有同放射肋纹相应的波状(图2)。图2泥蚶形态图

(二)泥蚶生活习性

泥蚶生活在河口或内湾潮间带软泥滩涂中,营埋栖生活,蚶苗多附着在低潮线附近,大蚶生活在中、低潮区,而幼蚶则喜生长在两者之间。蚶苗生活于1—2毫米的表层,随着个体的增长钻土深度逐渐增加,大蚶一般潜入泥下2—5厘米。蚶苗在开始附着阶段能适应沙泥底质,体长0.5毫米以后移向细泥底质。1毫米以下的蚶苗移动能力最强,随着个体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成蚶只作垂直活动,一般不会自行迁移离开蚶埕。泥蚶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性较强。其生长的极限低温是—2.5C,极限高温为38.5C,最适生长水温是15—30C,海水相对密度是:大蚶为1.008—1.018,蚶苗为1.015—1.020。

泥蚶有特殊的食性。它不能主动觅食,只能在涨潮后使身体上浮,微开双壳,靠鳃纤毛的活动使饵料随水流进入外套腔,经鳃过滤获得的食物沿鳃缘的纤毛沟人口。饵料的种类随地区、季节的不同而异,主要饵料是硅藻类,占饵料总量的98%,还有小型动、植物碎片等有机碎屑占2%。摄食能力的强弱与水温及饵料的数量密切相关。

(三)繁殖习性

泥蚶雌雄异体,1龄性成熟,生殖腺成熟时充满整个内脏块,雄性呈乳白色,雌性为桔红色,也有少数为粉红色、淡黄色或白色。泥蚶自然繁殖因地而异:山东等北方沿海为7—8月,7月末8月初为产卵盛期;浙江及福建东部沿海为6—8月,盛期在7月;广东及福建南部沿海8—11月,盛期在9一10月。泥蚶每年产卵3—4次,每次间隔半个月,多在小潮转大潮时排放,体外受精。受精卵在海水中经18小时左右发育成面盘幼虫,幼虫经7—10天的浮游生活后变态附着转入底栖生活,生长一个多月体长达1—5毫米。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