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海参的生态习性【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海参的生态习性

1.地理分布

海参的自然分布主要在北太平洋浅海,包括苏联、日本、朝鲜海域和我国北部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半岛沿海、河北秦皇岛海域、山东半岛沿海海域,地理分布的南端为连云港外海。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温、盐度的变化和栖息场所是否适宜。

海参对某些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当狂风暴雨来临前,它们常躲藏到石头棚下或草丛中等安全的地方,待风浪平静后,再从隐藏处爬出来活动和摄食。一般小个体生活在较浅水域,大个体生活在较深水域;到夏季水温较高时,有向深水移动的现象,这样有利于避开高温。

2.栖息环境

在自然海区,海参多生活于水深为3~15米的浅海中,在辽宁及长山岛栖息海域可深达35米。生活环境要求波流平稳、无淡水流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底质,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底、泥底,海水pH值为7.8~8.4,水温不高于28oC,冬季不结冰。

3.体色与环境

海参体色变化很大,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棕褐色,腹面为浅黄褐色;此外还有黄绿色、赤褐色、灰白色,还有少数的白色、红色(俗称血参)等。

海参的体色、形态与栖息环境有一定关系,一般呈褐色,但生活在岩石底的个体和生活在泥沙、混有贝壳及碎石底的相比较,前者的颜色往往深于后者。生活在海藻间者,常带有绿色,有时变成白色、赤褐色或紫褐色。生活在礁石底部水温较低地区的个体,肉刺多而高。生活在沙泥底质和水温较高的地区的个体,体壁肥厚,个体较大。

4.光线

随着昼夜光线强弱的变化,海参表现为明显的日节律性,对光线强度变化的反应较为灵敏,喜好弱光。在强光照射下往往呈收缩状态;在阳光照射下,往往隐藏在阴暗处,廻避强光。在夜间或弱光条件下,海参摄食和活动明显活跃。

5.夏眠

海参在水温高过20oC时,即迁移到海水较深处,隐藏于岩石间或草丛中不食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夏眠。成参或高龄参夏眠时,常到水深处,或钻入石堆内部,幼小个体夏眠的海水较浅,夏眠期也较短(www.nczfj.Com/);夏眠即将结束时,幼小的个体先出来活动和摄食,大个体出来较晚。夏眠期的长短,主要与水温的变化有关,山东沿岸海域海参的夏眠期一般在6月至10月初,同时也与海参大小有关,大个体夏眠时间长,小个体夏眠时间短。当年繁育的幼参不夏眠。

海参夏眠的临界水温在20oC左右。据观察,水温在20oC以上时,大个体海参首先夏眠,22oC以上时,小个体(体长10cm以下)海参陆续夏眠。在养殖条件下,在将要进入夏眠的水温附近(20~26oC),海参对诸如天气的阴晴、风力的大小、光线的强弱变化反应特别敏感,在连续阴天、风平浪静、光线较弱的条件下,已经夏眠的海参仍可大量出来摄食和活动。

6.排脏和再生

海参受到强烈刺激时(如水质恶化、水温剧烈变化、离开海水时间过长、机械摩擦等),常把其内脏(消化管、呼吸树等)全部由肛门排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排脏。排脏是海参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海参在离开海水干露时间过久时,其体壁会溶化(自溶),故采捕后应立即处理,不可久置。

如环境合适,海参排脏后内脏可以再生。海参再生力很强,如把身体切成几段放回海水中,几个月后每段仍有可能再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