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细菌性鱼病的治疗【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细菌性鱼病的治疗

细菌性鱼病的治疗【库百科农业网】

李长义 (黑龙江省讷河市老莱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161346)

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殖的主要病害之一,流行范围广,流行季节长,每年的4~9月为盛行期,造成的损失严重。

1 分类

非病原性疾病。在目前的养殖鱼类中呈上升趋势,其大体上是营养性疾病和环境性疾病两大类。营养性疾病有脂肪肝病、僵瘪病等。环境性疾病是由于养殖水体中理化因子急剧改变或因高密度等胁迫因子造成鱼类疾病。通常非病原性疾病是不传播的,只要改善养殖环境和营养,疾病就可缓解,逐渐康复。

由寄生生物引起的病原性疾病。养殖鱼类中的寄生生物种类很多,但并不是每种寄生生物都可使养殖鱼类致病,只有那些能使养殖鱼类发病的寄生生物才被称作病原体。但是寄生生物与病原体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一些平时并不致病的寄生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的病原体。即使是常见的病原体,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水体中所造成的病情也有轻重,甚至完全不发病。

鱼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原因,是鱼体、病原体、外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鱼病不能只从单方面考虑,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既要增强鱼的抗病能力杀灭病原和敌害,还要改善外部环境,提高鱼体免疫力,使其有利于鱼的健康生长。

2 治疗方法

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①抵抗。当遇到外物侵入时,免疫细胞会发射出一种抗体,把细菌杀死,使我们维持健康的身体。②清除。免疫细胞会把身体上的废物清除出体外,这些废物有敌人的尸体,老化死去的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汗与痰即属此类。③修补。免疫细胞亦会把破坏的组织修补回来,如刀割伤皮肤,几天后伤口愈合,这便是免疫细胞在进行修补工作的结果。而细菌性鱼病的病因为病原的侵害、非正常的环境因素、营养、动物本身和机械损伤。

口服法。药剂混合于饲料中,用于治疗营养失调或细菌性疾病及鱼体内部疾病。可通过食道和消化道吸收药物有效因子,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效果。药浴法将药剂配置成一定浓度的药液,将鱼捞出浸泡在药剂溶液中,使药物因子直接接触病灶部位,达到治疗的效果,主要是驱除体表寄生虫,治疗细菌性的外部疾病。局部治疗可以用一定浓度的药剂溶液涂抹在鱼体的病灶部位,主要用于治疗外伤及身体表面疾病,局部外伤治疗。注射疗法指肌肉或腹腔、胸腔注射,各种细菌性疾病可采取此方法治疗,一般在成鱼疾病治疗中使用较多。

3 药品应用

在治疗此类病害时主要应用的是抗菌药,(www.613935.com)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药物和氧化及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外用消毒药。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杀菌力强,除对霉形体、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敏感外,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及厌氧菌亦有作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应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避免选药不当、剂量不足、时间过久等滥用现象,同时应有计划地交替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如对肝肾功能不良的动物适当减少剂量或延长重复给药间隔时间;合理联用抗微生物药物;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改善机体的功能状况,以促进患病动物的康复。

联合用药时,注意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之间的问题。平时应用的抗生素主要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包括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类,后期对繁殖期也有杀菌作用;第三类为快速抑菌剂,包括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包括磺胺类、环丝氨酸等。第一、二类全用常可获得协同作用,是由于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进入细胞内作用于相应靶位所致。第三类可迅速阻断细菌细胞的蛋白合成,使细胞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同第一类合用有导致后者活性降低的可能性。第三与第二类合用有导致后者活性降低的可能性。第三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相加或协同作用。第二与第四类合用常可获得相加作用。第四类对第一类不产生活性影响,合用可产生累加作用。

4 预防

放养时养鱼场水源要充足、清洁、不受污染,水的现化特性应适合于鱼类习性。给鱼体注射和口服疫苗,喷疫苗雾化液或将鱼体浸入疫苗液可使鱼体获得免疫力,并且加强检疫。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