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毛蚶的养殖技术【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毛蚶的养殖技术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毛蚶,俗称蚶子、瓦楞子,有些地方也称毛蛤、毛蚬子,是一种大型的浅海滩涂经济双壳贝类,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国内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北方沿海各省较多,在辽河、海河、黄河等河口附近海域分布量较大,辽宁锦州、河北黄骅、天津塘沽、山东羊角沟等海区都是毛蚶的重要产地。

毛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其中维生素B12含量较高,愈来愈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毛蚶资源日益匮乏,资源量严重下降。因此,毛蚶的人工增养殖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毛蚶的养殖方式主要包括浅海底播增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及池塘养殖。其中,毛蚶的浅海底播增养殖,不仅有利于毛蚶资源增殖,也有利于海区环境的修复,是一种双赢的增养殖技术,现将毛蚶浅海增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养殖场地的选择

自然状态下,毛蚶大多生长在水深3~10m(以4~8m居多)、底质为粉沙或软泥的河口附近海域。因此,养殖场地一般选择在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有一定量淡水流入的潮下带海区。海水比重在1.024以下(以1.018~1.020为宜);适应水温为5~28℃;水深3~10m,以干潮时不露出,尚能保持1m左右水深的海域为最佳;海底最好无海藻生长,或仅有少量大叶藻散布;底质为混有一定量砂质的软泥,以人踏上时陷入深度10~30cm为宜。

2 苗种的选择与运输

2.1 苗种选择

苗种规格应选择240粒/kg左右的蚶苗,要求颗粒均匀,无寄生物、无错壳。

2.2 苗种运输

运输工具可采用车或船,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运输,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运输时间不宜超过48h,运输时覆盖稻草帘以遮阳,同时中途定期泼洒海水,保持苗种湿润。苗种用编织袋分装,每袋装蚶苗30~40kg。自然海区采捕的毛蚶苗种不宜冲洗干净,略带海泥运输。

3 苗种的放养

3.1 放苗时间

毛蚶苗种的投放季节选择在10月中下旬,进入浅海区底播养殖,投放时间选择在早晨或傍晚。

3.2 放养密度

毛蚶苗在放养潜沙后一般不再迁移,因此播苗应选好位置并适量播撒,以提高其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播苗量应根据蚶苗的个体大小而定,以平均规格约240粒/kg的苗种计算,(www.613935.com)毛蚶苗种撒播密度控制在20个/m2左右。

3.3 投放方式

播种时采取船行作业,船在标志范围内作“S”形往返慢行,船向与潮流垂直,人在船上用簸箕撒播,边行边播,要求撒播均匀。

4 养殖的日常管理

4.1 看护与管理

为了方便管理,在养殖区四周设置标识,明确养殖范围,配备专职渔船进行看护与管理。定期观测苗种密度,若蚶苗密度在30个/m2以上应及时疏苗,若低于10个/m2要进行补苗,使苗种密度保持在20个/m2左右。定期检测苗种生长情况,并做好检测记录,逐步掌握当地海域的毛蚶生长规律。

4.2 敌害生物防治

毛蚶的敌害生物主要有海星、蟹类,这些敌害生物会对毛蚶的养殖造成极大的危害,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治,防治方法是设置蟹流网对敌害生物进行捕获。

5 毛蚶的收获与加工

毛蚶经“育苗—中间暂养—底播”养成,时间2年以上,个体可生长到4cm左右的商品规格(60~80粒/kg),肉质肥满期即可进行收获,11~12月份进行采捕,回捕率一般在40%左右。

毛蚶养殖场地大都在潮下带,而且秋冬季水下作业难度大,一般都利用渔船进行采收。目前毛蚶的捕捞方式有两种:吸蛤机和蚶耙。用吸蛤机对底质破坏较为严重,建议使用蚶耙捕捞毛蚶,捕捞时将蚶耙的齿距控制在2~3cm,以获得规格均匀、个体较大的毛蚶,而筛除较小的个体继续进行养殖。

利用浅海进行毛蚶人工增养殖,不仅大大提高了浅海资源量和利用率,而且降低了捕捞强度,维护了浅海资源的平衡,促进了海洋资源由资源掠夺型向资源养护型的转变,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