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

当前位置:主页 >>植物种植 >> 蔬菜种植

大棚番茄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防冶措施【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公子|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大棚番茄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防冶措施

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是大棚番茄栽培上的主要病害,且往往在同一个棚内同时发生,严重影响着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只有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才能控制病害发生,实现提质增效。

一、主要发病症状

1. 灰霉病 发病初期多表现在下部老叶和青果残留的花瓣、柱头上。叶片受害多由叶尖开始,沿叶脉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为水浸状,扩展后呈黄褐色,边缘不规则,有深浅相间的轮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表面有灰绿色霉层。青果上残留的花瓣、柱头受害后向果实扩展蔓延,使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状,病斑表面有灰绿色霉层,病果一般不脱落。茎秆受害后开始也呈水浸状小点,随后扩展成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绿色霉层,严重时病部以上茎叶枯死。

2. 叶霉病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黄色褪绿病斑,随后逐渐自下而上扩展,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紫色至黑褐色霉层,严重时全株叶片卷曲干枯。

3. 晚疫病 幼苗发病后,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暗绿色病斑,随后向主茎扩展,茎秆变细并呈黑褐色,致使植株萎蔫或折倒。成株发病后,叶片上最初出现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扩大后变成灰褐色,病健交界处叶色褪绿,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状物;茎秆上的病斑为黑褐色、凹陷;青果多在近果柄处出现淡褐色病斑,随后变成棕褐色,病斑较硬,边缘呈云纹状,湿度大时产生白色霉状物。

二、综防措施

1. 培育无病壮苗

①床土消毒。给苗床换新土,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克处理土壤。

②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结合生产实际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种子先用凉水浸润,再放入55℃的热水中,用水量是种子的5倍,搅拌至水温降至30℃时,置于室温下浸种3~5小时,然后再催芽播种。

③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育苗,缩短育苗期,减少根系损伤。为了预防徒长,提高秧苗抗性,每平方米苗床喷洒1千克200~250毫克/千克矮壮素液,也可根据苗情加入一定量的叶面肥,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2. 农业防治 大棚番茄忌连作,重病棚要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多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在移栽成活后,每隔15~20天可喷施1次叶面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采用高畦栽培和地膜覆盖,降低棚内湿度;及时摘除黄叶、病叶、病花和病果,或拔除病株,控制病害蔓延。

3. 生态防治 此法以控制温度、降低湿度为中心,要求番茄叶面不结露或尽可能缩短结露时间。上午日出后拉开草苫,使棚温尽快升至25~30℃,然后缓慢通风降温降湿,如果早晨棚温不太低,相对湿度又较大,可先行短时间通风降湿,再闭棚升温;下午棚温降至25~20℃,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傍晚棚温在20℃左右时封闭大棚;夜间棚内最低温度可降至12~15℃,如果夜间棚外最低气温在12℃以上,可整夜通风降湿。浇水和喷洒农药应选择晴天上午封闭大棚时进行,并使棚温尽快升至32℃后缓慢通风散湿。

4.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100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棚内湿度大时,可在傍晚闭棚后每亩燃放250~300克45%百菌清烟剂防治。喷洒药液、施用烟剂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交替使用。两次用药间隔5~7天,连续2~3次。

标签: 蔬菜种植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