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肉牛养殖的环境管理控制技术【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肉牛养殖的环境管理控制技术

外界环境与肉牛生产有密切关系。环境恶劣不仅使肉牛生长缓慢,饲养成本增高,甚至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对于肉牛生产来说,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技术,改造畜舍结构,改进通风、供暖、清粪设备,建立养殖场低投入、高产出、高品质的无公害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体系,是提高畜产品品质、解决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保证畜牧业可保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 饲养环境调控

1.1 实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创造性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清洁生产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而清洁生产则尽可能地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其核心是从源头抓起,以预防为主,进行生产全过程控制,从而获得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2 避免外界环境污染

1.2.1 防止噪声污染

噪声可使牛的听觉器官发生特异性病变,刺激神经反射线,引起食欲不振、惊慌和恐怖,影响生产。噪声可由外界产生,如飞机、汽车、拖拉机、雷鸣等;舍内机械产生,如风机、除粪机、喂料机等;牛本身产生,如鸣叫、走动、采食、争斗等。噪声能影响牛的繁殖、生长、增重和生产力,并能改变牛的行为,易引发流产、早产现象。一般要求牛舍的噪声水平白天不超过90分贝,夜间不超过50分贝。

1.2.2 防止水源污染

养牛场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畜禽饮用水标准。各类牛群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饮水,有条件的牛场应设置自动给水装置,以满足牛的饮水需要,使牛饮用清洁无污染的水,保证牛体正常代谢,维持健康状况。

1.2.3 防止人畜共患病

为避免生活区和生产区的相互干扰和疾病传播,在两区之间应建立隔离林带。

1.3 保持环境卫生和光照充足

饲草饲料在饲喂前要清除尘土等杂物,并注意有无霉变草料。饮水应透明、无异味,中性或微碱性,水温为10℃~15℃,冬暖夏凉。牛舍和运动场要设计合理,保证一年四季光照充足。运送饲草、饲料的车道和出粪车道应分设而置,避免交叉感染。

1.4 搞好植树绿化工作

1.4.1 牛场绿化的作用

搞好牛场绿化,可以改变牛场的自然面貌,减少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起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如可以改善场区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尘埃,降低噪声,减少空气中及水中细菌的含量。

1.4.2 牛场绿化的主要措施

在场界四周种植乔木和灌木林带,设置场界林带;在场区内种植乔木和灌木,设置场区隔离林带;搞好场内主干道两旁的绿化,营造运动场遮阳林。

1.5 及时清除粪便

牛场粪尿、污水应及时清理,粪便通过人力或机械直接用运载工具运至堆放场,尿及污水通过排水系统流人粪水池贮存。

2 空气质量调节

2.1 保持空气清新

新鲜空气是促进牛新陈代谢的必需条件,并可减少疾病的传播,牛舍内一定要避免粉尘的飞扬,保持圈舍通风良好。

2.2 防止有害气体污染

在敞棚、开放式、半开放式肉牛养殖舍中,空气流动性大。而封闭式牛舍,如设计不当或管理不当,会由于牛的呼吸、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使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多,影响肉牛生产力。另外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也可改善畜舍内卫生状况。

2.3 生物除臭技术

运用生物技术除去有害气体在国外已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生物过滤和生物洗涤就是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活动,把有味气体转化成无味气体的方法。

3 温度、湿度调节

3.1 温度调节

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以促进牛的生长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牛生产力下降,成本增高,甚至造成死亡。温度过高,造成牛增重缓慢;温度过低,会降低饲料消化率,而牛本身以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显著增加饲料消耗,一般环境温度在5℃~21℃时,牛的增长速度最快。

3.2 湿度调节

当气温适应时,湿度过大,牛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加、传染病传播快、死亡率增加,而且能促进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育,牛易患寄生虫病和传染病。在高湿低温环境中牛易患各种呼吸道疾病、风湿病、关节炎等。一般空气湿度以55%~70%为宜。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