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犊牛白痢的临床特点 犊牛白痢的防控措施【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犊牛白痢的临床特点 犊牛白痢的防控措施

犊牛白痢是由于感染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导致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于初生犊牛感染致病性条件性大肠杆菌而导致,临床上的特征是表现出组织器官炎症、肠毒血症或者肠炎败血症等,犊牛发病后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危害养牛业的发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白痢的临床特点 犊牛白痢的防控措施。

0.04.jpg

1、病因分析

主要是出生1-3天内的犊牛容易发生该病,大于7日龄则明显减少或者停止发病。该病一般在冬春季节进行舍饲时容易发生,而较少在夏秋季节发生,也就是从放牧开始1个月后到秋末进入舍饲期的1个月内往往不会出现发病。一般来说,初生犊牛容易感染白痢病,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后天不良”。其中“先天不足”是指妊娠后期母牛没有加强饲养、获取供给全价日粮,导致后代犊牛体质虚弱,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发病;“后天不良”主要是由于母牛产后分泌质地较差的初乳,乳中含有过低水平的白蛋白和球蛋白,无法获取充足母源抗体,或者是由于犊牛无法吮食充足初乳,出现消化不良,容易感染该病。另外,牛栏内铺垫过少垫草或者明显潮湿,导致犊牛容易受凉、受冷,从而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败血型。主要是小于3-4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生,特别是没有吮食初乳更容易感染。病牛主要表现出急性败血症状,具有非常短的潜伏期,呈急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短,发生腹泻,排出灰白色粪便,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停止吮乳,一般在24 h内死亡。部分病牛没有出现腹泻就发生死亡,能够在血液和内脏中分离得到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

肠毒血型。主要是由于小肠内由大量特异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不断繁殖,分泌过多肠毒素而被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该类型比较少见,病程持续时间短,一般为2-6h,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突然发生死亡。对于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牛,会表现出明显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开始是兴奋,接着变成抑郁,最终陷入昏迷而发生死亡,临死前通常具有腹泻症状。

肠炎型。主要是2-3周龄的犊牛发生,特别是1-3日龄最容易感染。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0℃左右,经过几小时开始出现下痢,开始时排出淡黄色的粥样粪便,并散发恶臭味;接着排出淡灰色的水样粪便,其中混杂气泡、血丝、血凝块。发病末期,病牛肛门失禁,往往伴有腹痛,并经常踢腹,之后严重衰竭,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严重时会明显脱水,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卧地不起,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在1-2天内由于严重虚脱或者继发引起肺炎而发生死亡,死亡率能够达到80%-100%;如果及时采取治疗,通常能够治愈,但即使耐过也会导致发育不良,且往往发生关节炎、脐炎等。

3、病理变化

病牛患有败血症或者肠毒血症死亡后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对患有肠炎型死亡的病牛进行剖检,发现机体明显消瘦,眼眶下陷,黏膜苍白,肛门、尾部以及后肢往往黏附稀粪。真胃内存在大量的凝乳块,黏膜红肿、充血,且覆盖胶状黏液,皱褶部存在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有所肿大。小肠黏膜发生充血,皱褶部存在出血,局部黏膜上皮发生脱落。肠内容物往往混杂气泡和血液,并散发恶臭味。直肠也发生相同病变。心内膜存在出血点。肝脏和肾脏苍白,有时存在出血点,胆囊内含有大量暗绿色的黏稠胆汁。

4、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妊娠母牛特别是妊娠后期,在冬春季节采取舍饲时,要求所喂饲料符合饲养标准,并增加品质优良干草、多汁的块根茎类饲料和青贮饲料的喂量,使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得到满足,在体内能够沉积充足的营养物质,从而确保其产后分泌的初乳品质优良。新生犊牛最好在th内能够进行第一次吮食初乳,且在24h内吮食充足初乳,使其经由初乳中得到足够抗体而建立良好的被动免疫,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发生该病。另外,犊牛哺乳要坚持三定原则,即定时、定温、定量。犊牛舍温度适宜控制在15-20℃,铺垫一定厚度的垫草,防治受凉、受潮。牛栏、牛舍、运动场以及周围环境要定期使用5%福尔马林或者2%来苏儿进行全面消毒。对于体质虚弱的新生犊牛,加之初乳品质较差,可在产出的1-2h内给其皮下注射从母牛颈静脉采集的150-200mL血液,尽管无法彻底防止发病,但能够使发病率明显降低或者延缓病程,提供能够治疗的机会,从而有效使死亡率降低。

药物治疗。患病犊牛可按体重口服3mgjkg痢特灵,每天3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选择肌肉注射土霉素、新霉素或者链霉素,通常按体重使用10-30mgjkg,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还可以采取静脉注射500-1000mL添加由适量乳酸钠或者碳酸钠的5%葡萄糖盐水,同时给母牛也要静脉注射200mL,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病牛持续下痢,可采取内服10-20g活性炭或者5-10g次硝酸铋。也可选择按体重使用o.06gjkg复方新诺明,与适量的食母生和乳酸菌素片混合均匀后给病牛一次性内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犊牛白痢的预防和治疗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初生后两周内的犊牛,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全年均可发生,以冬季多发。传播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也可子宫内感染和脐带感染。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犊牛受营养不良、饲喂初乳不及时、厩舍阴暗潮湿、密度过大、喂乳用具不洁、气候寒冷等因素影响,往往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引发本病。

临床特征

本病可分败血型、肠毒血型、肠炎型。

败血型 常在出生后3天内发病,呈急性过程,常于发病后数小时或l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多数有腹泻,粪似蛋白汤样,淡灰白色,有时伴有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等症状。耐过败血时期的犊牛,1周后可能出现关节炎、脑膜炎或脐炎。

肠毒血型 急性者不出现症状就突然死亡。病程长的,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兴奋、后沉郁,直至昏迷,进而死亡。

肠炎型 临床较为多见。以最先出现腹泻症状为特征。起初排出的粪便淡黄色、粥样和恶臭,继而出现水样,浅灰白色,污染后躯及腿部,常有腹痛。后期高度脱水、衰竭及卧地不起,有时出现痉挛。如不及时治疗,常因虚脱或继发肺炎而死。个别病例可能自愈,但以后发育迟缓。

病理变化

肠胃粘膜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心内外膜出血;肝、肾肿大、变性和有坏死灶。病程长的病例有关节炎和肺炎病变。

治疗方法

抗菌:土霉素15~3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天。也可用土霉素或链霉素内服,初次剂量为35-60毫克/千克体重,12小时后酌情减半,连服3-5天。

补液:当有食欲或能自吮时,可口服补液盐,即氯化钠1.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温水1000毫升,轻度脱水60-90毫升/千克体重,中度脱水90-110毫升/千克体重,重度脱水120毫升/千克体重;不能自吮时,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液1000-1500毫升,静脉注射;发生酸中毒时,用5%碳酸氢钠液80-100毫升,但注射速度应缓慢。

调节胃肠机能:可用乳酸2克、鱼石脂20克、加水90毫升调匀,每次灌服5-6毫升,每天2-3次。也可用复方新诺明,55-60毫克/千克体重,乳酸菌素片5-10片、食母生5-10片,混合后一次内服,每天2次,连用2-3天。

待病情有所好转时,可停止应用抗菌药,酌情内服乳酶生、促菌生等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有利于犊牛早日康复。

预防措施

改善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产后能分泌良好的乳汁。此外,母牛临产时用温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围污物。

对犊牛床、护栏、运动场等,用2%来苏儿等消毒液彻底消毒。

冬季要做好防潮和防寒措施,以减少病原菌的入侵机会。

犊牛初生1小时前后喂初乳,每次喂2千克,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发病犊牛应及时隔离饲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将损失降到最低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