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午的特殊消化生理现象及影响牛生产性能的因素【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午的特殊消化生理现象及影响牛生产性能的因素

杨宏彬

(黑龙江省宾县草原监理站,黑龙江哈尔滨150400)

1 特殊消化生理现象

1.1反刍

反刍是反刍家畜特有的生理现象。反刍动物将采食的富含粗纤维的草料,在休息时逆呕到口腔,经过重新咀嚼,并混入唾液再吞咽下去的过程叫反刍。通过反刍,粗饲料被二次咀嚼,混入唾液,以增大瘤胃细菌的附着面积。牛一般采食后30~60min开始反刍,每次反刍持续40—50min,每天的反刍时间约为8h左右。牛一般在发情时停止反刍。

1.2唾液分泌量大

据研究,每头牛的唾液分泌量为100~200L/d。唾液中含有大量黏蛋白、尿素及碳酸盐、磷酸盐、缓冲盐等,对维持瘤胃内环境、浸泡粗饲料、保持氮素循环起着重要作用。唾液的分泌量和唾液中的各种成分含量受牛采食行为、饲料的物理性状和水分含量、饲料适口性等因素影响,大量唾液才能维持瘤胃内容物中的糜状物顺利地随瘤胃蠕动而翻转,使粗糙未嚼细的饲草料位于瘤胃上层,反刍时再返回口腔,嚼细的已充分发酵、吸收水分的细碎饲草料沉于胃底,随着反刍运动向后面的瓣、皱胃转移。

l.3食道沟及食道沟反射

食道沟始于贲门、延伸至网胃、瓣胃口,是食道的延续,收缩时成一中空管子(或沟),使食物穿过瘤、网胃,直接进入瓣胃。哺乳期的犊牛食道沟可以通过吸吮乳汁而出现闭合,称食道沟反射,使乳汁直接进入瓣胃和真胃,以防止乳汁进入瘤、网胃而引起细菌发酵及消化道疾病。

1.4瘤胃发酵及暖气

瘤胃、网胃中寄生着大量的细菌和原虫,这些微生物不断发酵着进入瘤胃中的饲料营养物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及各种气体(如CO2、CH4、HzS、NH8、co等),这些气体不断通过暖气动作排出体外。当牛采食大量带露水的豆科牧草和富含淀粉的根茎类饲料时,瘤胃发酵作用加剧,所产气体来不及暖出时,会出现瘤胃臌气,应及时采取机械放气和灌药止酵措施,否则会窒息死亡。

2 影响生产性能的因素

2.1对环境的适应性

牛的分布很广,从南到北再到高山雪地都有牛的足迹。牛是耐寒怕热的动物,高温可使牛的采食量下降,导致生长速度和产奶量降低,同时,使公牛精液品质下降,但瘤牛耐热性较强。低温对牛无明显的影响。牛喜欢安静的环境,噪声会影响牛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2.2采食性能

牛是草食性家畜,味觉和嗅觉灵敏。喜欢采食草类饲料,尤其是青绿饲草和块根饲料,且喜欢采食带甜味和成昧的饲料。牛采食时依靠灵活有力的舌卷食饲草,匆匆咀嚼后,将粉碎的草料混合成食团吞入胃中。由于牛采食行为较粗糙,容易将异物吞入胃中造成瘤胃疾病,要防止异物混入草料,避免牛采食外表粗糙、绒毛多、被粪尿和唾液污染的饲草。牛没有上门齿,采食牧草时,依靠舌和头的摆动将其扯断,牧草过矮(5cm以下)时,牛不易采食。牛有夜间采食的习惯,晚上必须给牛加夜草,这对于高产牛、正在肥育中的牛尤为重要。

2.3合群性

牛是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利用其合群性,可以大群放牧,牛群能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序列,当不同的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的个体混群时,通过角斗决定顺序。公牛好斗,但去势后性情温驯。牛的群体行为对于放牧按时归队、有序进入挤奶厅和防御敌害具有重要意义。牛群混合时一般要7~lOd才能恢复安静,牛的这一习性,在育肥时应给予注意,育肥群体中不要加入陌生个体。不同年龄的后备母牛及不同泌乳阶段的成年母牛在日粮、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方法上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型奶牛养殖场和奶牛养殖大户要想提高饲养效益,不论是后备母牛还是成年母牛,都必须分群饲养管理。

2.4休息和运动

牛每天需要9~l2h的休息时间,表现为站立或躺卧,休息时反刍,咀嚼食物,牛一昼夜至少躺卧睡眠3h。牛喜欢自由活动,在运动时常表现出嬉耍性的行为特征,幼牛特别活跃,饲养管理上要保证牛的运动时间,散栏式饲养有利于牛的健康和生产。

2.5抗病力强

牛的抗病力很强,正是由于抗病力强,在发病初期往往不易被发现,没有经验的饲养员一旦发现病牛,多半病情已很严重。因此,必须时刻细致观察,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2.6爱清洁

牛拒食有异味的草料及受粪尿污染的水源,所以在饲喂草料时应做到少给勤添。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