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及对策【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及对策

奶牛的产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奶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在因素主要有品种、生理状况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饲养管理与环境等。在奶牛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内外因素及对策。

奶牛的产奶性能包括产奶量和乳产品品质,这两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由母牛的内因,即品种、生理等因素;外因,如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奶牛品种是前提,如果没有好的品种,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也不可能提高其固有的产奶量,而即使有好的品种,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也不会使其产奶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结合起来,选择好具有高产、稳产且牛奶品质好的奶牛品种后,再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充分的发挥该优良品种的产奶潜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内在因素及对策

品种及遗传因素。奶牛的产奶性能具有很强的遗传力,品种不同,产奶性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相同品种的不同个体间的产奶性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奶牛养殖场要选择好品种,这是获得较高产奶量和高品质乳产品的基础。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场多选择乳用型荷斯坦牛这一品种,产奶量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奶牛品种,据报道,中国荷斯坦牛在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可达到6500~7500 kg。但是该品种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乳脂率较低。拥有较高乳脂率的奶牛品种为娟姗牛,可达到3.3%~8.4%。所以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要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并且还要选择该品种中产奶性能相对较好的后代来饲养。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奶牛的生理状况决定着奶牛的代谢水平,从而使得奶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不同,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乳产品的营养成分不同。奶牛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奶期、配种期和妊娠期。每一阶段的产奶性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产乳牛因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产奶量较低,只相当于成年奶牛的70%,产奶量的高峰期在4~6胎,随着年龄以及胎次的增加,产奶量开始下降,乳产品的成分也发生着变化,如果饲养管理良好,还可以维持较高的产奶量,但是到一定的年龄和胎次后就要适时淘汰,或者转为育肥用;初产母牛的年龄对产奶性能影响很大,如果配种过早,乳腺的发育还未完全,会严重影响泌乳量,一般情况下,判断初产奶牛是否已达到配种资格可以通过体重和年龄来定,通常当体重达到成年母牛的70%,年龄达到24月龄左右时即可参与配种;在奶牛的整个泌乳期,产奶高峰期一般低产奶牛在产后的30~40天,高产奶牛在产后的50~60天,可持续20~60天,然后产奶量开始下降。到了泌乳末期,产奶量下降迅速。乳产品的营养成分也发生着变化,在泌乳初期乳脂率较高,2~8周时乳脂率下降到最低,待到第三个泌乳月时又开始上升;奶牛在干奶期的饲养目的并不是产奶,而是让奶牛的身体以及生理机能得到休息和更新,以保证胎儿有充足的营养,保证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性能;奶牛到了发情配种期后,产奶量会短时间的下降,但是乳脂率会上升,而妊娠期尤其是妊娠中期,由于激素的影响,奶牛的泌乳量也会下降明显,到了妊娠后期一直到干奶,产量量迅速下降。产犊间隔影响着奶牛的产奶性能,最理想的产犊间隔应为12个月,保持一年一产犊,产犊间隔短的奶牛的产奶量较高,反之则会造成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产奶量下降。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按时的配种,及时的开奶,以保证奶牛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性能不受影响。

2、外在因素及对策

环境因素。温度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影响较大,母牛的产犊季节不同,泌乳高峰期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不同,因此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也不同,一般在早春季节和冬季产犊最好,夏季的产奶性能最不好。在我国北方地区,适宜的产犊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加上合理的供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另外,牛舍的环境也很重要,舒适的养殖环境利于产奶性能的发挥,因此要保持牛舍内清洁、卫生、干燥。

饲养管理因素。饲料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产品的成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奶牛所摄入的营养量以及营养成分会直接影响到奶牛的产奶性能。因此,在整个泌乳期都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如奶牛的体重、产奶量、乳成分以及体况来进行合理的日粮配制,使奶牛获得充足且合理的营养,目前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多采用全混合日粮的饲喂技术,可能保证奶牛摄入均衡的营养,从而保证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品质;正确科学的挤奶方法也可以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在每次挤奶前要用温水擦拭乳房,促进血液循环,不但可促进乳汁的分泌,还可以加强乳脂的合成。生产实际表明,在挤奶前充分的按摩乳房与不按摩乳房相比,产奶量要明显高的多,较长时间的按摩乳房,可以刺激乳腺的排乳反射,提高产奶量。而合理的挤奶次数可以提高产奶量,因为乳腺中奶的合成与分泌速度与乳房内压成反比,如果挤奶次数较少会造成奶在乳房内蓄积,内压增高,奶的分泌速度减慢,如果及时将奶挤出,可减少乳房内压,可促进奶的合成与分泌。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主要因素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奶牛生产中,奶产量的多少是决定奶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奶牛生产自1984年开始,主要发展在1999年以后,目前全县奶牛生产已在昆明地区占据半壁江山,所以奶牛生产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同时也是关乎到城市供给的保障。对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和业主能否可持续的发展奶牛生产,找准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的因素就是主要的工作之一。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品种、个体。品种不好,吃再好的东西也只能长肉,不能出高产奶。不同品种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高度培育的品种,其产奶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奶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产奶量较高的品种,其乳脂率相应较低,但通过有计划的选育,乳脂率也可提高。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虽然处在相同的生命阶段,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其产奶量和乳脂率仍有差异。

生理因素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乳期、发情与妊娠等

年龄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甚大。奶牛产奶量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青年的母牛,由于自身还在生长发育,尤其乳腺发育还不充分。因此,头胎青年母牛产奶量较低,仅相当于成年母牛的70~80%;而老年母牛,7~8胎以后的母牛,随着机体逐渐衰老,产奶量也逐渐下降。其次是第一次产犊年龄不仅影响当次产奶量,而且影响终生奶量。第一次产犊年龄过早,除影响乳腺组织发育及产奶量外,也不利于牛体健康;相反,第一次产犊年龄过晚,则缩短了饲养期间的经济利用期,减少了产犊次数和推迟了经济回收时间,并影响终生产奶量。同时最理想的产犊间隔是365天,即每年产奶305天,干奶60天,1年1胎。

第三是奶牛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多呈规律性变化。一般母牛分娩后产奶量逐渐上升,低产牛在产后20~30天,高产牛在产后40~

50天产奶量达高峰。高峰期有长有短,一般高峰期约维持20~60天后便开始逐渐下降,下降的幅度依母牛的体况、饲养水平、妊娠期、品种及生产性能而异。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呈现先低、后高、再逐渐下降的曲线变化。同时,奶的质量也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泌乳的高峰期,奶中的干物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但随着奶量的下降,其奶中营养成分又逐渐回升,即奶量与奶质有呈相反的趋势。第四是体格。同一品种、年龄的奶牛,一般而言,体格大的牛,消化器官容积相对也较大,采食量多,因而,产奶量相对比较高,即体格与产奶量有呈正相关的趋势。但过大的体重,并不一定产奶就多;而且奶牛体重大,维持代谢需要也多,经济不一定合算。第五是奶牛患病后,生理状况异常,首先产奶量下降,奶的成分变化无规律。第六是发情与妊娠。母牛发情期间,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产乳量会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乳脂率略有上升。母牛妊娠对产乳量的影响明显而持续。妊娠初期,影响极微,到妊娠后期泌乳量显著下降,第8个月则迅速下降,以致干乳。 环境因素包括饲养管理、挤乳与乳房按摩、产犊季节、外界气温、疾病等。饲养与管理。乳牛的饲养方式、饲喂方式、挤乳技术、挤乳次数等,都对产乳量有影响。但营养物质的供给,对产乳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饲养条件好时产乳量也高。日粮中给予多量的青绿多汁和青贮饲料,并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根据泌乳母牛的营养需要实行全价饲养。适当的运动,经常刷拭牛体,牛舍内保持通风良好,清洁干燥,合理安排工人日程,定期进行预防检疫等,对提高产乳量有良好的作用。挤奶是饲养奶牛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工作。正确熟练掌握挤奶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奶牛的产奶潜力,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