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牛疥癣病的病因 牛疥癣病的防治技术【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牛疥癣病的病因 牛疥癣病的防治技术

羊疥癣,主要由疥螨、痒螨和足螨三种寄生虫危害引起。羊疥癣的特征是皮肤炎症、脱毛、奇痒及消瘦。在秋末、冬季和早春多发生,阴暗潮湿、圈舍拥挤和常年的舍饲可增加发病机率和流行时间。疥癣虫寄生于牛皮肤表面或皮肤内引起慢性感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疥癣病的病因 牛疥癣病的防治技术。

7.0.jpg

1、病因

疥癣虫寄生于牛皮肤表面或皮肤内引起慢性感染,通过感染牛与健康牛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被疥癣及其卵污染的圈舍、用具造成间接接触感染。饲养员、牧工、兽医的衣服等也可造成病原的传播。牛舍阴暗、潮湿、环境不卫生,牛营养不良等均可诱发该病。

2、主症

患牛头、颈、背、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发生剧烈瘙痒,被毛脱落,皮肤干硬、粗糙、增厚,重者出现皮肤龟裂,逐渐消瘦,有的患部呈弥漫性结节、表面粗糙,结节擦破后发生红、肿、热、痛、糜烂、渗出液等,患牛逐渐消瘦,生长发育缓慢。继发感染者可形成脓疮,重症者可波及全身,贫血,病情恶化,严重者造成死亡。刮取患部痂皮,放入盛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内加热溶解,吸取沉淀镜检,即可见疥(螨)虫体。

3、方药

疥癣灵。白藓皮、苦参、川楝子、百部、斑蝥各10g,焙干研细;棉籽油500mL,加热熬至发黑,蘸取少许,滴进水中能成珠。将药油混合装瓶。用时直接涂抹患处,1次/天,连用3次即愈。对痂皮厚者,刮净痂皮再涂药,效果更好。

蛇床子、白藓皮、荆芥、当归、狼毒各30g,地肤子、紫草各25g,百部35g。共研细末,取硫黄100g,冰片30g,研末另包。取棉油或猪脂1kg,将猪脂煎沸去渣,再将上述8味药放入油内炸3min,候温,再将硫黄、冰片投放油内拌匀,涂擦患部。先用温肥皂水擦洗患部,待水干后即可涂药。涂擦时,每次面积不要过大,以免中毒。待疥癣治愈后,对牛舍及场地、墙壁用20%石灰水消毒,更换垫草,保待厩舍干燥。

①水煎剂。百部、苦参、川楝子各120g,龙胆草100g。加水适量,1次煎至3000 mL。用时加温至40℃左右为宜,擦洗患部,2次/天。②油煎剂。将以上4味药用香油或菜籽油1kg炸焦,捞出,碾为细末,再放入油中制成油膏,置容器中备用。对全身感染者用水煎剂分前、中、后三段擦洗,洗透后涂药油膏,浸润患部。初期患牛用水煎剂洗透即可。药物的剂量因病情轻重、感染面积大小酌情增减。

碘酊、来苏儿各100mL,硫黄60g,鱼石脂100g,敌百虫2g。混合,充分振荡均匀后备用。先剪去患部及其附近的被毛,清除表面鳞屑、痂皮和泥垢,然后用毛刷将药液涂刷患部,1-2次/天。体温升高者配合抗生素治疗。对波及全身者要分次分区用药,一次涂药不得超过体表的1/4,以免中毒。必须多次重复用药,才能彻底治愈。

愈癞膏。硫黄100g,白矾50g。混合,研细过箩,加棉籽油500mL,搅匀备用。用竹片或钝刀刮去患部的痂块,再将药膏摇匀,涂擦患处,2次/天。

雄黄(研细末)、废机油,按1:10比例混合均匀,涂擦患处,2次/天,1个疗程7天。

生川乌200g,陈醋适量。先将川乌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再重研1次,然后加入陈醋调成稀糊状,装入消毒过的有色玻璃瓶内,密封备用。第1次用药前,先将患部用温开水冲洗干净,刮去患部痂皮至局部发红微出血为度,然后涂上药糊,2次/天,直至痊愈。用药10次,若症状未减轻者为无效,可改用他法治疗。

吴茱萸、狼毒各30g,百草霜适量。共研极细末,加入清油或凡士林200-240g,置乳钵或碗中研磨均匀,制成膏剂,分装备用。先将患部用刀片或小刀刮去表面的粗糙皮屑后,取软膏适量涂于患处,2次/天。一般用药1-3天即可见效,1个疗程/15天。最短者用药1个疗程,最长者2个疗程。2个疗程后,患牛病情无明显变化者视为无效。

蓖麻油10份,96%精制敌百虫1份。将油入铁器内加热至沸后离火,待油温降至约50℃加入敌百虫溶化,趁热(以不烫为宜)涂于患部,1次/天。一般涂抹1次脱痂,2-3次痊愈。面积大、病程长者最多用药7次。在口角、唇部涂药后,用绳将牛嘴拴住,1-2h后放开,防止舔食中毒;凡是能舔到的部位,须将僵绳拴高,防止舔食。面积大者应分片循环用药,防止吸收性中毒。用药前,要将油加温至30-40℃,以增强油药在癣痂上的渗透性。

苍术、黄柏各30-50g,棉籽油250mL。将苍术、黄柏焙干、研细,用棉籽油调匀,涂抹患部。

4、预防

牛舍用漂白粉消毒,2次/月;用5%敌百虫喷洒牛舍周围运动场和坑渠、死角,杀灭螨虫及其他有害昆虫,净化环境;对健康牛用1%敌百虫喷洒牛体1次/月;对假定健康牛独栏饲养,用1%敌百虫喷洒牛体,2次/月,确认健康者可混群饲养。粪尿引入发酵池,废料集中烧毁或堆集发酵;注重犊牛群的螨病检查和监控,发现可疑牛应立即隔离。

牛疥癣病的病症及其防治技术

病因

疥癣病是由于疥癣螨虫的寄生引起的皮炎。寄生于牛体的疥癣螨有3种类型,由于螨的生活方式不同,经常发生的部位也不一样。据有关资料报道,引起本病原因最多的是吸吮疥癣虫,其次是食皮疥癣虫,最少的是穿孔疥癣虫。其中食皮疥癣虫曾在我国北方的牛体中见到。

症状

本病无论是哪种类型与其他皮肤病相比,其皴裂发痒的程度都很剧烈。病初出现粟粒大的丘疹,随着病情发展开始出现发痒的症状。由于发痒,病牛不断的在物体上蹭皮肤,而使皮肤增加鳞屑、脱毛,致使皮肤变得又厚又硬。如果不及时治疗,1年内会遍及全身,病牛明显消瘦。下面将3种类型的症状分述如下:

吸吮疥癣虫(痒螨)感染:本型主要寄生在皮肤表面,特别是耳部、臀部、腹部等较严重。其发痒的程度比穿孔疥癣虫型稍差,但当口器刺入皮肤吸取淋巴液时则剧烈发痒,出现界限比较明显的脱毛斑。其中有散在的丘疹,斑的周围有渗出液渗出,脱毛斑上的痂皮呈黄褐色像贝壳似的附着在皮肤上。本型发痒的程度、痂皮的颜色及不隆起可与其他两类型相区别。

食皮疥癣虫(足螨)感染:本型以吃食屑皮及痂皮为生,主要侵害牛的尾根部、肛门、臀部及四肢、有时也发生于背部、胸腹及鼻孔周围,本型是三种类型中发痒最轻的一种。但由于大量寄生螨排泄物的刺激和变态反应,当出现皮炎和湿疹样症状时,则剧烈发痒。其脱毛程度比前者更加明显,具有大面积脱毛的特征。但大部分病牛感染后一生不再发病,一般这类病牛治愈后往往成为感染源。严重时皮肤像变态反应性湿疹那样渗出渗出液,同时伴有充血和出血,治疗后形成像龟裂样的大块痂皮,有时可波及全身。

穿孔疥癣虫(疥螨)感染:本型主要寄生于表皮,并在其中挖掘虫路,吸取营养。最初发生在头、颈部,逐渐蔓延到肩部、背部及全身。这种类型在牛来说极少见,由于螨在皮肤的表皮挖掘了虫路,所以在3种类型中是发痒最剧烈的一种,与人的疥癣相似。

防治技术

首先要改善饲养管理,保持牛舍的通风干燥,坚持每天刷拭,保持牛体卫生,破坏虫体适于生存生长、繁殖的条件;如果发现病牛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治疗;对已有虫体的牛群在暖和的季节里,应采取种种预防性治疗措施杀灭虫体,防止入冬后蔓延开来。

在治疗中首先将毛剪掉,清除尘土污垢及浮着的痂皮,再用温和的来苏儿水,肥皂水及草木灰水等刷洗病部或全身,必要时应湿透后稍待片刻,使痂皮软化再用木刀刮去痂皮,操作时注意尽量勿使出血,刷洗干净后待表面干燥,即可涂药治疗。涂药可用抹布或毛刷来回用力涂擦,使药物深入毛根周围,如果面积过大可分次治疗,通常涂药不能超过体表的1/3面积。杀螨药一般不能杀死它的虫卵,因此,作用不能维持较久的药物(如敌百虫)隔5~7天须再行涂药,以杀死从卵中新孵出的幼虫。涂药后的病牛须隔离饲养,注意护理,特别是在严寒季节要防冻。工作人员的衣服及器械、场所等均须彻底清扫、洗刷及消毒。清除下来的所有东西均可能存有虫体卵,一定要收集起来烧掉,以防散虫造成感染。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