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奶牛蹄叶炎曲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奶牛蹄叶炎曲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王涛1,毕重彬2

(1.山东省荣成市虎山畜牧兽医站,山东荣成264300,2.山东省荣成市荫子畜牧兽医站,山东荣成264300)

目前,在奶牛饲养生产过程中,蹄叶炎的发生比较多见,而且奶牛群中主要是以青年奶牛和胎次较低的奶牛患病的情况比较多,大多都是散发,但是临床中也会偶见群发的情况出现。奶牛在饲养者的实际临床饲养过程中,很少有蹄叶炎的患牛发生死亡,但是发病的奶牛还是非常多的,病奶牛长期卧地,并且不能够站立,产奶量和健康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相应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奶牛蹄叶炎的防治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以提高奶牛在生产中的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1发病原因

临床中,造成奶牛发生蹄叶炎的因素非常多,并非只是一种,但是一般都是与机体内产生大量的组织胺样物质的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因为组胺样物质会对血管运动神经的正常调节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血液的分布失调,末梢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强、渗出增加,从而引发蹄真皮的急性浆液性炎症,奶牛剧烈疼痛,表现明显的跛行状态。生产中,常见过食性蹄叶炎、负重性蹄叶炎和产褥性蹄叶炎三种,现介绍如下。

过食性蹄叶炎:主要是因为奶牛采食的饲料过于单纯、突然改变或者是过量的采食高能量饲料均能够引起发病,如果饲料中的蛋白质精料比例大或者是采食过多的易发酵饲料,奶牛在饲养过程中缺乏运动,奶牛的消化机能非常容易发生障碍,导致机体内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组织胺样物质,从而最终导致奶牛有剧烈的疼痛感。

负重性蹄叶炎:主要是因为奶牛长时间的起卧、站立于坚硬的牛床上、经历了长途车船的运输,又或者是因为一肢患病而导致了其他肢出现负重过度的情况,也可能是因为奶牛圈舍地面湿滑并且不平滑,而造成四肢由于长时间的受力不均匀,蹄部的真皮受压时间也比较长,导致局部血液发生循环障碍而出现患病表现。

产褥性蹄叶炎:母牛大多在分娩后的1周内出现患病表现,分娩时水肿,蹄部真皮的抵抗力下降,导致渗出物增多而出现患病。除去以上叙述的因素之外,如果奶牛感染了一些其他疾病,也同样非常容易继发蹄叶炎。

2.临床表现

急性型患牛在临床生产中可见其体温明显升高,甚至能够达到39~40℃,心音亢进、脉搏和呼吸数增加,食欲减退,出汗,蹄冠部肿胀发热,足壁叩诊有疼痛,乳量下降等。

慢性型患牛普遍都是由急性型患牛继发其他疾病而引发的,患牛全身症状比较轻微,患蹄变形,见患趾前缘弯曲,关节肿大、拱背,缺乏运动或者运动不足。趾尖翘起,蹄轮向后下方延伸且彼此分离,步态呈独特的强拘步态,消瘦。

3预防

日常饲养过程中要强化奶牛群的饲养管理措施,对于给予的精饲料量应该严格的控制供给量,避免母牛发生营养过剩的情况,与此同时,应该保证供给奶牛的优质干草充足,饲料中的纤维含量应该超过18%,尽量保证奶牛采食饲料的营养处于平衡状态。饲料应该保证稳定,避免突然改变而对奶牛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增加日粮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时,应该有个过渡而逐渐增加,通常会有1014天的过渡时间,确保瘤胃内环境维持适当的适应时间段,使瘤胃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避免奶牛发生消化道的疾病。日常管理过程中,饲养者应该尽量保证饲料新鲜,选择适应的贮存方式,如果饲料出现发霉变质的情况,一定不能够给奶牛饲喂,同时也不支持对饲料进行除霉处理后再给奶牛饲喂,应该尽量将发霉变质饲料进行消除处理。饲养者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尽量创造比较适宜奶牛生存的圈舍环境,确保饲养场地清洁并且卫生,奶牛平时的运动场地也要松软平整,适宜奶牛进行适当的运动。日常的临床生产中不仅要注意对于奶牛蹄部的保健,还要定时采用4%硫酸铜溶液喷洒浴蹄,并且要求饲养者在对奶牛进行饲养时,每年都应该坚持按时对全群奶牛采取修蹄的处理。如果奶牛即将经历长途运输,应该把干草和泥土垫在其蹄下,以保证奶牛的蹄部能够负重均匀。

4治疗

目前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病牛通常只有很轻微的患病症状或者根本不见表现全身的患病症状,患牛的产奶量受到比较轻微的影响,饲养者常会因为忽视患牛而延误蹄叶炎的最佳治疗时间段,最终会导致产生不太可观的治疗效果。而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对于奶牛发生蹄叶炎后的治疗原则,其实主要就是消除病因,解除疼痛,防止蹄骨转位并且促使角质的新生。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