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_猪病门诊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19-05-16|点击次数: 15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控_猪病门诊

流行特点

隐性感染的带菌猪、病猪是猪传染性胸膜的主要传染源。其中,亚临床感染的母猪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可以通过和呼吸道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染,威胁幼猪安全。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能够使发病猪舍内病健猪间传播,也可由发病猪舍传播给健康猪舍。同时,该病还能够通过被病原污染的器具、车辆及人员流动等间接接触进行传播。

不同年龄、性别的猪都易受到感染,其中,发病较多的是5-15周龄的猪,发病率高达80%以上,甚至是100%,死亡率50%。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4-5月份、9-12月份是该病的高发期。

另外,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与流行也极易受到长途运输、饲养环境、饲养密度、通风状况、气温等因素的影响,提高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猪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患猪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站立不稳,呼吸急促,并伴有阵阵咳嗽,有短期的腹泻和呕吐出现。病猪皮肤发红,鼻部有少量出血,心衰竭,大部分猪发病后2-5 d内死亡,死亡率很高,其他少部分耐过5 d以上的猪,症状可逐渐消退直到康复,或转为亚急型或慢性型。

2.2 亚急性型

通常由急性型发展而来,感染猪体温升高,一般可达40℃-41℃,患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食欲废绝,不愿站立,呈现出犬坐状。病猪皮肤发红,呼吸十分困难,张口呼吸,并伴有咳嗽。亚急性型的病程比急性型稍长,可与其他病原协同感染,导致猪的病情加重,死亡率很高。

2.3 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不明显, 只有轻度发热, 一般为39℃-40℃,患猪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呼吸异常,间歇性咳嗽,四肢乏力,活动较少,慢性型病猪生长十分迟缓,皮肤无光泽,饲料利用率很低,是危险的带菌体。若与其他病原交叉感染,如巴氏杆菌、支原体等,会加重病情。

3 治疗

发现病猪必须立即隔离,越早治疗,治疗的效果也越好,能降低感染猪的死亡率。

3.1 肌肉注射

据有关专家报道,个体可以采用敏感药物肌注,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发病动物肺部损害严重,且肺部血管分布较少,药物不易到达,有效浓度不足,另一方面,即便杀死病原,但其释放的毒素已经造成了破坏。因此,养殖生产中,多采用拌料或饮水投药预防该病发生,采用脉冲式给药的方式,同时淘汰治疗效果不佳的个体,减少传染源。

3.2 饲料拌入药物

目的:防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方案:全群用药,每吨饲料20%牧乐星375g+10%氟欣泰500g+牧乐维III号500g,连用7天

4 防控措施

4.1 药物防控

主要针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规律,进行预防性投药。对断奶2-3月龄的幼猪进行预防性投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避开疫苗注射。在投药时,要先进行药敏实验,若不能进行药敏实验,可参考本猪群或附近猪防控此病用药。在饲料中可添加的药物: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泰万菌素。通常情况下可连续使用5-7d,饲喂时要把药物均匀混入饲料中。

4.2 免疫:多价苗或亚单位疫苗

4.3 做好安全措施

1)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2)要严格做好猪场内的卫生消毒措施;

3)同时,也要定期对猪舍内外进行消毒,做好对污水的处理;

4)猪只要严格进行分群隔离饲养,在一批猪全部出栏之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冲洗和消毒,3-5 d后新猪才可进入,这样可有效预防疫病交叉传播。

4.4 加强疾病检疫

在引进新猪时,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必须选择在健康猪场引种,首先要做好检疫工作,然后才能引进。新进猪到猪场后要隔离饲养一个月,通过检疫要淘汰阳性猪只,不能当成种猪使用。在新进猪隔离检疫的期间内,要注意补注疫苗,比如口蹄疫、伪狂犬病、猪瘟以及胸膜肺炎多价血清灭活苗,并在其饮水和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直到确认新进猪健康后才能混入猪群饲养。

4.5 加强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要科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要做好猪舍内的清洁卫生,并保持猪舍的干燥,防止潮湿,猪舍内的通风要好,粪尿等污物要及时处理,防止有害气体刺激伤害到猪的呼吸道黏膜。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在秋冬两季要注意防寒保暖,饲养密度不宜过大,要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和饲料的营养,以此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结语

总之,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在各年龄、性别的猪只上都可以发生,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势必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做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控工作的关键就是要加强管理,尽早发现,及时治疗,采用综合的防控措施,这样才能让该病的传播与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标签: 家畜养殖

上一篇:病毒的化学组成    下一篇:母猪的配种方法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