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养殖

当前位置:主页 >>家畜养殖

详细介绍:集约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控制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19-04-18|点击次数:
详细介绍:集约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控制 生物安全对于养殖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目前大规模的饲养趋势!本文详细介绍关于集约化养殖场生物安全控制方面的知识!

一、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防疫理念 密闭鸡舍的环境控制是通过通风换气,热源供热,湿帘降温等措施保证鸡舍的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在室外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环境控制系统自动调节进排风方式,自动启动加热、加湿和降温设备,通过通风方式间的自动转换,为鸡只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鸡群自身的抵抗力

1、减少应激因素,给鸡群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不良通风、粉尘、拥挤、潮湿、低温、高温、湿度不当、有害气体含量超标、贼风、疫苗接种、药物治疗、营养不良和饲料转换等都会使鸡群受到应激,导致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同时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循环抗体IgG的分解代谢,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

2、温度控制要点

鸡舍温度控制,要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缓慢下降,不能下降太快,一般遵守一周下降2℃左右,防止因温度下降太快鸡群受凉,引起冷应激,诱发呼吸道疾病。

在傍晚外界温度开始下降的时候,要调高锅炉的进水温度,确保鸡舍环境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减少昼夜温差。尽可能的把鸡舍昼夜温差控制在2℃以内,温差越小越好,防止鸡舍温度忽高忽低,诱发传支等呼吸道疾病。

3、通风控制要点

密闭鸡舍,通过横向通风、过渡通风和纵向通风的模式改善鸡舍环境,使鸡舍内的氧气、二氧化碳、氨气、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要求。鸡舍空气的质量要求,氧气>19.6%,二氧化碳<0.3%,一氧化碳<10ppm,悬浮灰尘<3.4mg/m3,如果这些条件达不到的话,最小通风量就要增加。

二、做好疫苗免疫 对于预防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特别是预防病毒性鸡病的感染,通过免疫接种激发鸡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在预防鸡病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树立鸡群不携带病原微生物的防疫理念 1、饲料原料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等病原微生物含量高的饲料原料。

2、做好种鸡场的疫病防控工作,杜绝垂直传播的病如禽脑脊髓炎、支原体、传染性贫血、弧肠呼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通过种蛋传播给下一代。

3、孵化场做好种蛋和孵化场工作场地、运输车辆以及注射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杜绝雏鸡在孵化场的早期感染。

四、树立使病原微生物不带入和不带出养殖场的防疫理念 树立使病原微生物不带入和不带出养殖场的防疫理念这里不再介绍,详细的可参考集约化养殖场生物安全之建设方面控制。

五、做好生物安全体系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并决定哪些风险需要控制以及如何控制的过程。它是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1、对本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评估

对本场的生物安全危险进行评估,包括首先应考虑本场有无什么疾病;本场职工对生物安全措施的接受情况如何、本场职工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所有到场的人员、设备及离开该场的人员设备是否受到污染;经常对生物安全体系进行评估和检测,排查生物安全体系漏洞,不断修改和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确保病原微生物不带入和不带出。

2、对周围其他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评估

周围其他鸡场有无什么疾病;周围鸡场是否有严格的生物安全计划,做到预防为主,防止其他鸡场的疫病传播到自己的农场。

六、健全生物安全体系中的监测系统 生物安全体系的屏障作用的效果应该通过必要的监控措施来实现,生物安全体系的检测项目的设定,就是通过可观的检测数据来评价生物安全措施的效果。集约化鸡场一定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测程序,以指导养鸡场的生产管理。检测体系包括消毒效果检测、环境监测、抗体检测和药敏试验;通过掌握的监测和观测有目的的制订消毒程序、免疫程序和预防用药程序。

七、建立养殖场预警系统 建立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周遍地区和国内外疫病流行情况,适时进行紧急接种;了解每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对鸡舍环境温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防止气温骤变给鸡群造成的应激,规避养殖风险。

八、建立疫情控制制度 当鸡场发生疫情时,要建立快速反应的疫情控制制度,如首先封场或者封栋,加强场区和鸡舍的消毒,并根据疫病的不同种类,对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把损失降到到最低限度。

总上述,制定科学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实现“病原微生物不带入,不带出和不携带”的防疫理念,是取得好的养殖成绩的保障。

标签: 家畜养殖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