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误区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19-04-16|点击次数:
浅谈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误区
2005-2009年,宜昌市某些乡镇出现以高热、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猪病,其流行范围广、传播快,各年龄猪和不同品种猪均有发生。该病病因复杂,2007年前广大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将该病称为“生猪无名高热综合征”,后诊断为变异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由于该病对养猪业危害大,很多养殖户和兽医人员都没有很好的办法,甚至“闻高热色变”。本人结合临床专家的观点和自己的工作经验,对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中的误区提出一些见解,供养殖户及广大基层兽医人员参考。
1 发病原因(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多发生于6~10月,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一个猪场发病很快波及周围猪场,各年龄段猪均可能发生,而且在同一时间可能有多个不同地方的猪场发生疫情。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致,多以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发炎、眼睑水肿为主,有部分猪表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如气喘、流鼻涕、咳嗽等,便秘、腹泻等消化机能紊乱,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易反复,最终衰竭而亡。依靠扑杀、焚烧病猪,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不能完全控制该病的传播。(2)高热高湿是该病的一个诱发因素,使猪群应激反应增大,抵抗力下降。同时,夏季蚊蝇的大量孳生也为疫病传播提供了便利。(3)防疫效果对该病病程起主导作用。不论规模大小,只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养殖理念,防疫保健意识到位的、较好地进行了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免疫的猪场则较少发病,即使发病也较易治疗;而不重视防疫工作的猪场发病后死亡率则较高。(4)饲料霉变是该病的另一个诱发因素。部分饲养户为节约成本,采用劣质的饲料或营养不全面的饲料,使猪群的营养水平达不到标准,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易发病。随着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部分养殖户库存较多的玉米、麸皮、豆粕等,夏季梅雨季节最易发生霉变,用这种饲料喂猪极易诱发猪呼吸道损伤,导致该病的发生。(5)滥用药物、不对症下药,对该病的高死亡率起到了放大作用。因为该病诊断复杂,同时受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猪发病后大量使用青霉素类及磺胺类以及安乃近类退热药、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虽然可使病猪体温暂时下降,但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一旦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此类药物,不但不能治愈该病,反而使猪体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不利于机体抵抗力的提高及体内各种毒素及药物的排泄,反而导致死亡率上升。据调查了解,因滥用药物、不对症下药引起的病猪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3以上。2 防治误区经临床调查,笔者认为基层在生猪蓝耳病防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2.1 重视力度不够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重视养殖小区建设,忽视了环境保护。为发展规模养殖,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如火如荼。但部分小区未经科学规划就匆忙开始养殖,存在养殖小区未远离生活区、栏栋间距小、饲养密度大等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未充分考虑污物、污水的处理,以致粪便、污水任意排放,蚊蝇、老鼠大量繁殖,空气污浊、环境恶劣给病原菌孳生创造了条件,生猪发病也就成为必然。2.2 重饲养不重管理部分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误认为只要猪吃得好就能养得好,不具备任何养殖技术及知识就进行养猪生产等,把“养猪”理解为简单的“喂猪”。管理方式粗放,即使饲料霉变也继续使用,除了每天三餐饲料,没有其他任何管理措施。2.3 防疫工作不到位部分养殖户不重视防疫,对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从未进行过免疫,有的一年仅按部就班进行两次(春秋)免疫,至于猪群的抗体水平更无从知晓。2.4 不重视平时预防保健部分养殖户没有保健及防范意识,不重视猪栏消毒和保健预防性投药。发病后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或退热、促消化药物,只要猪开口吃食就认为治疗效果好,没有注重提高猪群的抵抗力。3 对策及建议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除了政府和业务部门加强环境治理和控制疫源外,养殖户应主动做好以下方面。(1)加强环境治理和饲养管理是基础。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加强对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灭蚊蝇和老鼠,禁止饲养猫和狗,加强清洁消毒工作,控制饲养密度,注意环境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饲喂全价营养饲料、饮清洁水,杜绝饲料霉变等,使猪群处于非应激状态。(2)科学免疫和预防投药是关键。要坚持春秋普免和常年补针,确保群体免疫密度。母猪和商品猪都应按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特别是母猪更要做好强制免疫,加强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特别是猪瘟的免疫,个人认为最好使用脾淋苗。同时在易发季节或受到疫病威胁时对全群猪采用脉冲式投药预防,用药时以中药(如清瘟败毒散或黄芪多糖等)为主,配合适量的抗生素进行预防。(3)主要治疗措施。该病发生后除按传染病的处理原则处理外,对发病猪的治疗,笔者认为发病后前2~3d用药至关重要,应以抗病毒药物为主,以培养猪群抵抗力为主。如采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剂配合中药治疗,最好少用一些退热药(安乃近)、激素类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等。第4天开始针对临床症状和继发感染治疗,主要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和胸膜肺炎等几种疫病。治疗全程特别是中后期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料的适口性,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电解质,也可加少量的碳酸氢钠到饮水中,采用这种方法治疗,一个疗程需4~5d,早期治疗效果较明显。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来避免疫情暴发。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不仅是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1 发病原因(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多发生于6~10月,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一个猪场发病很快波及周围猪场,各年龄段猪均可能发生,而且在同一时间可能有多个不同地方的猪场发生疫情。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致,多以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发炎、眼睑水肿为主,有部分猪表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如气喘、流鼻涕、咳嗽等,便秘、腹泻等消化机能紊乱,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易反复,最终衰竭而亡。依靠扑杀、焚烧病猪,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不能完全控制该病的传播。(2)高热高湿是该病的一个诱发因素,使猪群应激反应增大,抵抗力下降。同时,夏季蚊蝇的大量孳生也为疫病传播提供了便利。(3)防疫效果对该病病程起主导作用。不论规模大小,只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养殖理念,防疫保健意识到位的、较好地进行了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免疫的猪场则较少发病,即使发病也较易治疗;而不重视防疫工作的猪场发病后死亡率则较高。(4)饲料霉变是该病的另一个诱发因素。部分饲养户为节约成本,采用劣质的饲料或营养不全面的饲料,使猪群的营养水平达不到标准,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易发病。随着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部分养殖户库存较多的玉米、麸皮、豆粕等,夏季梅雨季节最易发生霉变,用这种饲料喂猪极易诱发猪呼吸道损伤,导致该病的发生。(5)滥用药物、不对症下药,对该病的高死亡率起到了放大作用。因为该病诊断复杂,同时受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猪发病后大量使用青霉素类及磺胺类以及安乃近类退热药、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虽然可使病猪体温暂时下降,但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一旦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此类药物,不但不能治愈该病,反而使猪体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不利于机体抵抗力的提高及体内各种毒素及药物的排泄,反而导致死亡率上升。据调查了解,因滥用药物、不对症下药引起的病猪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1/3以上。2 防治误区经临床调查,笔者认为基层在生猪蓝耳病防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2.1 重视力度不够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重视养殖小区建设,忽视了环境保护。为发展规模养殖,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如火如荼。但部分小区未经科学规划就匆忙开始养殖,存在养殖小区未远离生活区、栏栋间距小、饲养密度大等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未充分考虑污物、污水的处理,以致粪便、污水任意排放,蚊蝇、老鼠大量繁殖,空气污浊、环境恶劣给病原菌孳生创造了条件,生猪发病也就成为必然。2.2 重饲养不重管理部分养殖户思想观念落后,误认为只要猪吃得好就能养得好,不具备任何养殖技术及知识就进行养猪生产等,把“养猪”理解为简单的“喂猪”。管理方式粗放,即使饲料霉变也继续使用,除了每天三餐饲料,没有其他任何管理措施。2.3 防疫工作不到位部分养殖户不重视防疫,对猪瘟、猪蓝耳病等重大疫病从未进行过免疫,有的一年仅按部就班进行两次(春秋)免疫,至于猪群的抗体水平更无从知晓。2.4 不重视平时预防保健部分养殖户没有保健及防范意识,不重视猪栏消毒和保健预防性投药。发病后使用大量的抗生素或退热、促消化药物,只要猪开口吃食就认为治疗效果好,没有注重提高猪群的抵抗力。3 对策及建议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除了政府和业务部门加强环境治理和控制疫源外,养殖户应主动做好以下方面。(1)加强环境治理和饲养管理是基础。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加强对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灭蚊蝇和老鼠,禁止饲养猫和狗,加强清洁消毒工作,控制饲养密度,注意环境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饲喂全价营养饲料、饮清洁水,杜绝饲料霉变等,使猪群处于非应激状态。(2)科学免疫和预防投药是关键。要坚持春秋普免和常年补针,确保群体免疫密度。母猪和商品猪都应按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特别是母猪更要做好强制免疫,加强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特别是猪瘟的免疫,个人认为最好使用脾淋苗。同时在易发季节或受到疫病威胁时对全群猪采用脉冲式投药预防,用药时以中药(如清瘟败毒散或黄芪多糖等)为主,配合适量的抗生素进行预防。(3)主要治疗措施。该病发生后除按传染病的处理原则处理外,对发病猪的治疗,笔者认为发病后前2~3d用药至关重要,应以抗病毒药物为主,以培养猪群抵抗力为主。如采用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剂配合中药治疗,最好少用一些退热药(安乃近)、激素类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等。第4天开始针对临床症状和继发感染治疗,主要防治猪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和胸膜肺炎等几种疫病。治疗全程特别是中后期应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料的适口性,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电解质,也可加少量的碳酸氢钠到饮水中,采用这种方法治疗,一个疗程需4~5d,早期治疗效果较明显。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来避免疫情暴发。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不仅是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上一篇:猪的纬度适应性来自基因渗入 下一篇:几种猪饲料添加剂制作方法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
朋友刚看过
热门排行
- 1柯尔鸭是什么鸭子?2021年养柯尔鸭赚钱吗?
- 2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项目,这6个养殖项目,想农村创业的可以试试
- 3野鸡晚上在哪里?几个捕捉野鸡的小技巧_库百科山鸡养殖
- 4梅花鹿的发情鉴定与配种方法_库百科梅花鹿养殖
- 5马的繁殖技术
- 6竹鼠种类图片大全_库百科竹鼠养殖
- 7水貂皮和貂皮的区别_库百科水貂知识_库百科水貂
- 8鸭子要下蛋的前期反应 新鸭下蛋前的征兆
- 9常见蜗牛种类大全 蜗牛的种类大概有多少
- 10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地锦草治糖尿病是真的吗?
- 11野鸭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吗_库百科养鸭
- 12水貂好还是貂好_库百科水貂资讯_库百科水貂
- 132021年最新20张大合集来了,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 14观赏鱼烂尾烂鳍烂鳞用什么药?
- 15穿山甲粉多少钱一克_库百科穿山甲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