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生态放养各期鸡的管理【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生态放养各期鸡的管理

王春阳 (黑龙江省建设农场畜牧科 黑龙江北安 164035)

生态养鸡就是利用草山草坡、果园林地、荒滩等地方的天然青饲料和昆虫等动物性饲料放养家鸡,具有隔离条件好,成活率高,投资少的特点。既降低了饲养成本,又增加了野味,养出的鸡风味独特、品质好、无腥味、味道鲜美,颇受消费者欢迎。

1 棚舍搭建

场地选择应遵循既有利于防疫,又要交通方便。场地宜选在高朗、干爽、排水良好的地方。场地内要有遮阴设备,以防曝晒中暑或淋雨感冒,有水源和电源,避风向阳,地势较平坦、不积水的草坡。

鸡舍设计的要求是通风、干爽、冬暖、夏凉,座向宜坐北向南。一般棚宽4~5米,长7~9米,中间高度1.7~1.8米,两侧高0.8~0.9米。通常用由内向外油毡、稻草、薄膜三层盖顶,以防水保温。在棚顶的两侧用沙土砖石把薄膜油毡压住,另一侧开一个出入口,以利饲养人员及鸡群出入。棚的主要支架用铁丝分四个方向拉牢,以防暴风雨把大棚掀翻。为了保暖需铺些垫料。垫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松软,干燥,吸水性强的锯屑、稻草、谷壳等,可以混合使用。使用前应将垫料曝晒,挑出发霉垫草,厚度以3~5厘米为宜。

2 雏鸡

饮水与开食。雏鸡进入育雏室后,休息半小时至1小时,便可喂水。一般喂水先于喂料,水温以32℃左右为宜,不可饮冷水。前2天可饮用稀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有利于消炎、杀菌,预防雏鸡白痢。雏鸡饮水后,能迅速排出胎粪,一般开饮后即可开食。把开食饲料撒于铺在垫料上的浅颜色的塑料布上,让雏鸡自由采食。雏鸡的消化力差,必须喂给容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饲料。雏鸡出壳2天后,食欲旺盛,喂料时要定时定量,一般以喂八成饱为宜。过饱会引起消化不良;不足时会影响雏鸡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啄食恶癖。每次喂料量以15~20分钟吃完为宜。

育雏的关键是给予雏鸡适宜的温度。以育雏器下的温度为例:1~2日龄是34~35℃(www.613935.com),3~7日龄是32~34℃,第二星期为30~28℃,第三星期为28~26℃。育雏期在冬、春季每星期下降2℃,夏、秋季每星期下降3℃,降至21℃为止。雏鸡对湿度的要求是第一星期相对湿度在70%~75%,第二星期下降到60%,第三星期以后保持在55%~60%的水平上。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诱发球虫病。湿度过小、干燥会使雏鸡呼吸加快,体内的水分随呼吸而散发,腹内剩余蛋黄吸收不良,影响雏鸡的发育。

注意分群,加强巡查。强弱雏鸡和病雏要分群饲养,检查弱雏最好在早晨第一次喂食的时候,弱雏易被挤出来。对患病较重的雏鸡立即淘汰。经常巡查鸡群,通过观察了解饲料的适口性和投喂量,能及时从雏鸡的饮食、活动、粪便状态中发现和诊治疾病,并能发现意外情况,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 生长鸡

公、母鸡分群饲养。一般公鸡羽毛长得较慢,争斗性强,对蛋白质及其中的赖氨酸等物质利用率较高,饲料效率高。母鸡由于内分泌激素方面的差异,增重慢,饲料效率差。公、母分养有利于提高整齐度。生长期采用定时补饲,把饲料放在料槽内或直接撒在地上,早晚各1次,到吃净吃饱为止。一般放牧20~30天后,就要进行第一次驱虫,相隔20~30天再进行第二次驱虫,主要是驱除体内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可使用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第一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枸橼酸哌嗪)半片。第二次驱虫,每只鸡用驱蛔灵1片。可在晚上直接口服或把药片研成粉,再与饲料拌匀进行喂饲,一定要仔细将药物与饲料拌得均匀,否则容易产生药物中毒。第二天早晨要检查鸡粪,看是否有虫体排出,并要把鸡粪清除干净,以防鸡只啄食虫体,如发现鸡粪里有成虫,第二天晚上可以同等药量驱虫1次。

4 育肥鸡

即10周龄至上市的时期。此期的饲养要点是促进鸡体内脂肪的沉积,增加肉鸡的肥度,改善肉质和羽毛的光泽度,做到适时上市。在饲养管理上应注意随着肉鸡的日龄增长,体内增长的主要组织与中鸡阶段有很大差别。肉鸡沉积适度的脂肪可改善鸡的肉质,提高胴体外观的美感。此期一般应提高日粮的代谢能,相对降低蛋白质含量,肉鸡育肥期的能量一般要求达到12.54兆焦/千克,粗蛋白在15%左右即可。育肥期采用放牧育肥,一方面可以让鸡采食大自然的昆虫及树叶、杂草等节约饲料;另一方面,提高鸡的肉质风味,使上市鸡的外观和肉质更好。在进入育肥期,应减少鸡的活动范围和运动,以利于育肥。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