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肉用种鸡的日常管理【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肉用种鸡的日常管理

高志强 (黑龙江省嫩江县畜牧兽医局草原监理站161499)

1 适宜的生活空间和饲具

肉用种鸡多数以平面饲养为主,适宜的生活空间和饲具、饮具是满足鸡个体生长发育的最基本的和必需的条件。否则,将影响鸡体的生长发育和种鸡育成期间的整齐度以及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

2 正确地断喙

为防止种公鸡在交配时第一足趾伤害母鸡的背部,应在雏鸡阶段将公雏的第一足趾和指的尖端烙掉。为了防止大群饲养的鸡群中发生啄癖,一般在6~10日龄断喙。对母雏,一般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可采取从鼻孔下边缘到嘴尖的一半处,约2毫米垂直断落,将上嘴的神经索切除,但断不到下嘴的神经索,所以下嘴部位日后还会长一点。断喙长度一定要掌握好,过长止血困难,过短很快又长出来。断喙后应呈上短下长的状态。公雏只要切去喙尖足以防止其啄毛即可,不能切得太多,以免影响其配种能力。专用的电动断喙器,有大、小两个孔,可以根据雏鸡的大小来掌握。一般用右手握住鸡雏,大拇指按住鸡头,使鸡颈伸长,将喙插入孔内踏动开关切烙。没有断喙器时,可用100~500瓦的电烙铁或普通烙铁,将其头部磨成刀形,操作时可左手握鸡,右手持通电的电烙铁或烧红的烙铁,按要求长度进行切割。也可用剪刀按要求剪后再用烙铁烫平其喙部。烙烫可起到止血的作用。

为防止断喙时误伤舌头,可将鸡脖子拉长,舌头就会往里缩。断喙后2~3天内,为防止啄食时喙与饲料槽底部碰撞而出血,一般要多加料和水,停止限饲和接种各种疫苗。为加速止血,可在饲料及水中添加维生素K。

3 管理措施的变换要平稳过渡

从育雏、育成至产蛋的整个过程中,由于生理变化和培育目标的不同,在饲养管理等技术措施上必然有许多变化。如育雏后期的降温,不同阶段所用饲料配方的变更,饲养方式的改变,抽样称重,整顿鸡群以及光照措施在变换。一般来说,都要求有一个平稳而逐步变换的过程,避免因突然改变而引起新陈代谢紊乱或处于极度应激状态,造成有些鸡光吃不长、产蛋量下降等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在变更饲料配方时,不要一次全换,可以在2~3天内新旧料逐步替换。在调整鸡群时,宜在夜间光照强度较弱时进行,捕捉时要轻抱轻放,切勿只抓其单翅膀或单腿,否则有可能因鸡扑打而致残。公鸡放入母鸡群配种或更换新公鸡时,亦应在夜间放入鸡群的各个方位,避免公鸡斗殴。一般在鸡群有较大变动时,为避免骚动,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可在实施方案前2~3天开始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等。

4 注意观察鸡群动态

通过对鸡群动态的观察,可以了解鸡群的健康状况,(www.613935.com)并及时发现问题。平养和散养的鸡群,可以在早晨放鸡、饲喂以及傍晚收鸡时进行观察。如清晨放鸡以及饲喂时,健康鸡争先恐后争夺饲料,跳跃,打鸣,呼扇翅膀。病、弱鸡耷拉脖子,步履蹒跚,呆立一旁,紧闭双眼,羽毛松乱,尾羽下垂,无食欲。病鸡经治疗虽可以恢复健康,但往往要停产很长一段时间,所以病鸡宜尽早淘汰。

检查粪便的形态是否正常。正常粪便呈灰绿色,表面覆有一层白霜状的尿酸盐沉淀物,且有一定硬度。粪便过稀,颜色异常,往往是发病的早期征候。例如,患球虫病时,粪便带有暗黑色或鲜红色;患白痢病时,排出白色糊状或石灰浆状稀便,且肛门附近污秽,沾有粪便;患新城疫时,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的恶臭稀便。总之,发现异常粪便要及时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夜间关灯后,要仔细听鸡的呼吸声,如有打喷嚏声、打呼噜的喉音等响声,表明患有呼吸道疾病,应将病鸡隔离出来及时治疗,以免波及全群。

检查鸡舍内各种用具的完好程度与使用效果。如饮水器内有无水,其出口处有无杂物堵塞;对利用走道边建造的水泥饲槽,如其上方有调节吃料间隙大小横杆的,要随鸡体长大而扩大其间隔,检查此位置是否适当;灯泡上的灰尘擦掉了没有,以及通风换气状况如何等。与此同时,每天都应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并认真对照鸡群的各项性能指标。

5 严格执行防疫卫生制度

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严格入场、入舍及全进全出制度,定期消毒。经常洗刷水槽、饲槽,保持鸡舍内外的环境清洁卫生。加强对垫草的管理,防止因粪、尿污染与潮湿而致病菌大量繁殖,以及舍内有害气体骤增对鸡体造成危害,要保证饲料不变质。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