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规模化蛋种鸡场疾病的防治策略【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7|点击次数:

规模化蛋种鸡场疾病的防治策略

孙洪志

(辽宁省黑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锦州121400)

作者简介:孙洪志(1971-),男,辽宁黑山人,本科,兽医师。

1 疾病控制的基本思路

提高易感动物免疫力:根据养殖经验分析,对流行疾病的抵御方式还是以增加对流行疾病的抗体数量为主,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养鸡场附近的事物进行观察,及时消除传染源,降低传染疾病的发生率。

切断传播途径:如果养鸡场内出现疫病,应该先隔离病鸡,再治疗,并且对环境和器具进行消毒,合理处理病鸡,为鸡群的抗体形成提供条件并获取时间。

2. 不同饲养阶段,疾病防控策略

第一周:雏鸡能够获取母体的抗体,得到保护,能够对特定的传染疾病产生抵御能力,但是仍然有部分细菌和病毒无法抵御。此时容易出现的疾病是脱水、煤气中毒、绿脓杆菌病、假母鸡和某些药物中毒等。①在雏鸡进入鸡舍前将鸡舍的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雏鸡进入鸡舍后,定期消毒,降低传染病菌的数量;②对2周内的雏鸡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恒定鸡舍温度和湿度,防止应激反应;③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程序,建议在1日龄免疫Ma5弱毒疫苗;④预防大肠杆菌病发生。

第二至三周:育雏的2~3周是启动免疫期,雏鸡体内携带的母体抗体会逐渐消失,而雏鸡自身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所以这个阶段雏鸡的免疫防线几乎没有,为了能够让雏鸡顺利的生长,应该要加强鸡舍的环境消毒,降低鸡舍的病菌和病毒含量,控制好温湿度,防止受到应激刺激。传染性法氏囊的预防和控制策略:①根据母源抗体的水平,确定最佳的首免日龄,一般在12~16日龄首免;②做好鸡舍内外环境的消毒,降低法氏囊病毒在环境中的浓度;③加强保温,调整好保温与通风的关系;④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提高鸡只免疫力;⑤一旦发现疫情,应及时注射卵黄抗体,并辅助投喂一些肾肿解毒药。

第四至六周龄:此阶段雏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免疫器官,能够产生免疫应答。应加强对新城疫、法氏囊炎、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的免疫,以确保产生良好、持久的抗体。同时要重视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的发生。新城疫的预防和控制策略:①根据抗体水平变化,加强补充免疫。育成期HI抗体水平不低于6,产蛋期HI抗体水平不低于8;②强毒I系、Ⅱ系、Ⅲ系和强毒灭活苗联合使用;③发生新城疫后,用I系紧急接种;④防止继发感染其他疾病。防控策略:①选择合理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最好是选择进口疫苗;②疫苗的使用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最多不超过1头份剂量;③采用点眼免疫,最好点左眼;④预防免疫反应。

第七至十六周龄:雏鸡体内的抗体已经平稳,抗体水平比较高,能够对野毒侵袭产生抵御能力,需要补充疫苗,预防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

第十七至二十周龄:第十八周时,母鸡的器官已经成熟,外界的适应性比较强,此时基本进入性成熟期,为产蛋做准备。这个阶段需要对新城疫、禽流感、鸡痘、减蛋综合征等进行预防,保持体内的抗体水平稳定,让产蛋鸡能够顺利的度过产蛋高峰期。此阶段需要免疫的项目较多应注意:①各种疫苗免疫间隔至少1周;②最好使用油苗免疫;③可采用新城疫一减蛋综合征二联苗、禽流感H9型、鸡痘和脑脊髓炎联苗、新城疫一减蛋综合征一传支三联;④做新城疫Ⅳ系的局部免疫。

第二十六至四十周龄:鸡群体内的抗体水平完善、充足,但是因为这个阶段的鸡除了增重之外,还有生产需求,所以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很容易引起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应保持全面的营养供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各类应激的影响[养殖网:www.613935.com/]。

3 蛋鸡养殖生产中的易发疾病

代谢病:蛋鸡如果生长过程中维生素补给不够就会影响产蛋能力,孵化率下降,蛋壳颜色较浅,肌肉下有出血点,手捏鸡翅可观察到紫斑。严重的病鸡无法行走。

中暑:鸡没有汗腺,需要通过气囊进行散热,养鸡场内有大量的鸡聚集,夏季会比较容易分泌大量的热量和水分,所以中暑是夏季比较常见的疾病,中暑后会有出血、水肿和猝死等表现。

腹泻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防控非常困难,一些腹泻疾病是因为受复合病菌的感染所致,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群体的防御力下降,发展为复杂性腹泻,难以治愈。

慢性呼吸道疾病:该疾病全年均能发病,天气寒冷时发病更加严重,传染的范围大、扩散速度快,病鸡的羽毛松乱,低头呼吸。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