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养殖专题 >>

鸡绿脓杆菌病的病因,防治措施及治疗方法【库百科农业网】

来源:习南之家 |更新时间:2020-08-16|点击次数:

鸡绿脓杆菌病的病因,防治措施及治疗方法

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绿脓杆菌而导致。往往呈急性发病,且病程持续较短,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靡,角膜浑浊,明显脱水,体质衰竭,且快速死亡,通常是鸡群出现急性暴发,造成大批死亡。虽然该病发生较少,但只要发病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加强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鸡绿脓杆菌病的病因,防治措施及治疗方法。

1、病原

鸡绿脓杆菌的病原是假单孢菌属的绿脓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土壤、水、空气以及人和动物的皮肤和肠道内都存在该菌。绿脓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低,可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抵抗能力强,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药都不敏感,因此在治疗该病时要进行药敏实验以选择高效的药物。

2、流行特点

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且可以发生在各种年龄的鸡身上,雏鸡为易感群体,该病的特点是病程短、死亡率高,1~7日龄的雏鸡一般呈暴发性的发生,并且会大批量的死亡,公雏的发病率要低于母雏。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种蛋受到污染、外伤、呼吸道和消化道。主要诱因是种蛋在孵化过程中消毒不到位而受到污染;免疫注射和药物注射时注射器消毒不严格,受到创伤,雏鸡由于脐带愈合不良等。

3、临床症状

鸡绿脓杆菌可分为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和眼炎型,这三种类型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发生。急性败血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体温升高,可达43℃以上,食欲减退或者废绝,嗜睡,常卧伏不起。眼睑、面部、肉垂以及颈部的皮下发生水肿,胸部膨大,呈暗青色,腹部柔软、膨大,外观呈绿色,呈现腹式呼吸,呼吸困难,羽毛蓬乱无光泽,双翅下垂,严重下痢,会排出灰绿色或者灰黄色的水样粪便,有的其中还混有血液,粪便会黏附在病鸡肛门的周围,使周围的羽毛污秽,严重病例的肛门发生水肿、出现外翻,有的还会出血,病鸡会出现脱水,逐渐消瘦。口腔内有大量的灰白色黏液,有的病例看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生突然的抽搐死亡;关节炎型的症状主要发生在跗、跖关节,会发生肿大,病鸡站立不稳,跛行,有伤口感染的病例会流出黄绿色的脓液;眼炎型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的眼睑肿胀,出现结膜炎或角膜炎,角膜为白色浑浊,有眼屎,多为带有微绿色的脓性分泌物,严重的病鸡会出现单眼或者双眼失明。

4、病理变化

一般最急性突然死亡的病例剖检后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急性病例可见皮下发生水肿,并且有淡黄色或者黄绿色的胶冻样渗出液,皮肤和肌肉有出血点或者出血斑,其中以颈部最为明显;脑膜水肿,实质有出血点;胸腔和腹腔内有积液,为混浊的绿色,并有纤维素样渗出物;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脆弱,颜色为土黄色或黄红色,表面有坏死灶;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脾脏、肾脏、肺脏肿大、充血,在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胃黏膜有出血斑,易剥离;肠黏膜严重充血、出血,消化道呈卡他性炎症病变;气囊混浊、增厚;有的会出现关节肿大,关节液浑浊增多。

5、诊断方法

可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无菌取病料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肉汤、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出淡绿色,圆形菌落,菌落周围的培养基为蓝绿色;肉汤中形成菌膜,培养液变为蓝绿色糊状;血琼脂菌落周围有溶血环;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有棕绿色菌落。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一端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可见对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高敏,对新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低敏。

6、防治措施

预防。对该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与消毒工作,及时清除舍内的粪污,对鸡舍、用具等消毒,并定期进行带鸡消毒,消除诱发该病的不良因素。重视种蛋、孵化设备以及相关环节的消毒。防止肉鸡发生外伤。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鸡舍空出后,进鸡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并要空舍最少1周后才进鸡。加强环境的控制工作,调整鸡群的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通风换气的工作,及时更换垫料,保持舍内干燥。在养殖过程中要减少鸡群发生应激反应,以免诱发此病。在免疫注射和药物注射时要对针头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另外,对刚出生的雏鸡用庆大霉素滴鼻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治疗。因绿脓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因此要进行药敏试实验选择高敏感药物,才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对于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可以给每只病雏鸡使用恩诺沙星,按照200 mg/kg加入饮水中,连用5天;用氟苯尼考加入饮水中饮用5天。通过以上治疗可起到显著的效果。

7、鸡绿脓杆菌病治疗方法

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属于条件致病菌,该病的发生与鸡群受到应激因素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外伤、疫苗注射时消毒不严、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差等密切相关。

取病死鸡的肝、脾等器官作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有小杆状、散在的红色菌体。从主要脏器、卵黄及皮下浸润部位能分离纯粹绿脓杆菌,形态为两端钝圆、单独散在、无荚膜、无芽胞的小杆菌。液体培养物作湿片检查时,菌体运动活泼,作银染时发现菌体一端有鞭毛。

细菌培养物与绿脓杆菌特异性血清作玻板凝集试验和生长抑制试验均为阳性。也可用此方法作血清型鉴定。作动物接种时,取l周龄健康雏鸡作皮下注射接种,每只接种l0个菌或口服18小时肉汤培养物l毫升,2~3天后能从肝脏回收到绿脓杆菌。

注意对种蛋、孵化器、注射疫苗等一系列环境的消毒和防范,对鸡栏、鸡笼应尽量避免带有尖刺,在鸡舍空出后应作彻底的清洗消毒,以控制本病的发生。

鸡绿脓杆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敏感,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但由于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发病后治疗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但能控制疫情的蔓延。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