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免疫操作技术要点 提高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方法【库百科农业网】
掌握免疫操作技术要点 提高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方法
动物防疫是保障畜禽生产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的基础性工作。重大动物疫病指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上这四种动物疫病的免疫均属国家强制免疫项目。重大动物免疫效果受到疫苗储运条件、稀释方法、免疫途径等诸多因素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导致免疫效果下降,甚至造成免疫失败,有时还会因免疫操作不当,诱发疫病,造成疫病的流行。因此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很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掌握免疫操作技术要点 提高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的方法。
1、妥善保管疫苗
妥善保管疫苗是能否提高免疫效果的决定因素。但这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此环节出现问题会造成整个免疫工作失败、免疫效果不好,为此做好疫苗的保管十分关键。
在疫苗保存方面基层容易出现以下这些问题,一是疫苗在从县到乡镇的运输过程中缺乏制冷设施。基层所从县疫控中心冷库领取疫苗后,不加任何制冷材料直接将疫苗放到车里,使疫苗升温、效价降低。二是不按要求存放疫苗。基层动监所或村防疫的冰箱,有的超期服役,制冷效果不好,达不到冷冻、冷藏的要求温度。有的基层业务人员,由于不认真阅读说明书,不按要求存放疫苗,该冷冻疫苗不冷冻、该冷藏的疫苗不冷藏,这样也会是疫苗的效价降低。三是极个别基层动监所由于受农村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时常面临停电的影响,造成冷藏设施不能正常运转,使疫苗效价降低。
解决疫苗保管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提高基层业务人员对疫苗保管重要性的认识,把疫苗保管当成抓免疫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二是在疫苗保管细节上做到专人管理,疫苗运输备好冰袋等物品,偏远山区的基层所做到勤拿勤取,不要在基层动监所内大量存放疫苗。三是加大在疫苗保管方面的投入,及时淘汰制冷性能不好老旧冷藏设施,保证疫苗的保存条件。
2、狠抓免疫注射工作的各个环节
免疫注射的各个环节是能否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的直接因素。基层防疫人员容易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问题。
一是注射剂量不够。基层业务人员在开展免疫注射前,往往要排除注射器内的空气,使疫苗造成一定量的损耗,进而使注射剂量减少。二是人为的减少注射量。在一些基层防疫员头脑中存在着注射量少就不容易出现过敏反应的误区,一些基层防疫人员苦于家畜出现过敏反应与畜主纠缠的困扰,在进行免疫注射时人为的减少注射量。三是注射不确实。牛、育肥猪、种猪等大中型家畜在开展免疫注射时不好保定,甚至是捕捉都很困难,加上基层业务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注射不确实。四是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部位不一样,免疫效果也会不一样。不同的部位皮肤和脂肪层的厚度不一样,如果注射到臀部等脂肪层等较厚的部位,如果再加上注射器的针苗短或注射深度不够的话,疫苗很可能就注射到畜体的脂肪层,造成疫苗不能吸收。五是疫苗使用不规范。基层防疫人员在开展集中免疫时往往要携带多种疫苗。大部分基层防疫人员保温盒里无冰块等制冷材料。农村居住比较分散,有的一个村绵延5km左右,开启的疫苗很难做到连续使用,经常是开启一瓶苗后隔很长时间才使用,疫苗开启后与空气长时间接触效价会降低,造成免疫效果差。
以上例举的都是基层在防疫注射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以上细节注意到了,才能提高免疫效果。
3、按免疫程序开展免疫工作
规模化养殖户业主和基层防疫人员要严格遵守免疫程序,切莫图一时省事省力,简化或篡改免疫程序。另外,还要切实要搞好首免动物的加强免疫工作。
4、结束语
以上是基层防疫工作容易出现问题的三个方面,抓好以上三个方面工作,就能提高畜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
一是掌握疫情动态。
在防疫之前,防疫员应了解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保证防疫效果。免疫前先观察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畜(禽)群体健康状况不佳时应暂缓用苗,此时免疫可能会因接种应激而诱发疫病,甚至发生流行。
二是做好疫苗储运和检查。
疫苗储运要符合要求,严防日晒及高温。冻干苗应低温保存,湿苗应在4℃左右运输和储藏。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等稀释液及油乳剂苗不能冻结,否则会降低或失去效力。疫苗使用之前,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疫苗的生产日期、失效时间、保存方法等。如果瓶子上有裂纹、瓶塞松动及疫苗色泽、物理形状等与说明书不一致的疫苗不得使用。
三是科学使用疫苗。
首先应严格消毒器械,一是免疫注射时使用的各类用具,如针头、注射器等必须先清洗,再煮沸消毒后才能使用。二是免疫注射时做到一猪(牛)一个针头,家禽一户一个针头,以防交叉感染。三是吸取药液时,要先除去封口上的石蜡,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再用无菌干棉球擦干,然后插入无菌针头,用注射器吸取,一次不能吸完的,不要拔出吸药针头,切忌用已注射动物后未再次消毒的针头吸药,以免造成瓶内药液污染。注射部位要准确,疫苗现用现配,配制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在最短的时间内接种完毕,已稀释或打开的疫苗必须2小时内用完。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冰冻等环境,不要使用过期疫苗或上批未用完的疫苗。如注射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以上),最好将疫苗放在4℃冰箱内暂时贮存,或者放在地窖、水缸旁等阴凉处。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时应使用两支注射器,分部位注射。严格控制剂量,注射疫苗时,剂量不易过大或过小,过大会使动物反应加剧,剂量过小则达不到免疫效果。要求猪瘟每猪3-4头份,其它疫苗按说明书规定的用量注射。防疫员要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一旦发现接种动物过敏,要及时救治。动物免疫前后至少4天内不要使用抗病毒药、干扰素和抗生素,以免影响免疫效果。已稀释的疫苗剩余部分应煮沸倒掉,其他免疫废弃物针头、塑料,特别是活疫苗瓶应烧掉或深埋,切忌在栏舍内乱扔乱放,防止散毒,或动物误食。
四是建立免疫档案。
根据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要求,动物出生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牛、羊、猪在左耳中部加施畜禽标识,需再次加施畜禽标识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目前采用的畜禽二维码标识耳标,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识读,动出生后挂在耳朵上。之后,动物的出生、免疫注射、检疫、运输、屠宰等档案信息编成唯一的二维码。经过识读器的翻译,信息将传输到中央数据库,从而实现动物防疫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免疫档案内容包括编号、地址、畜种、数量、耳标号、疫苗名称、疫苗厂家、生产批号、接种剂量、免疫日期、畜主签名、防疫员等信息,以上信息填入免疫登记表,登记造册存档即为免疫档案。我市统一使用的免疫档案有免疫记录(防疫使用)、免疫证(养殖户使用)和规模场(户)防疫登记表。实践证明,免疫档案在疫病预防、诊断和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实施程序化免疫的基本内容和保证,只有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才能避免漏免、迟免的现象发生,保证免疫质量。
看过此文的,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相关推荐
朋友刚看过
热门排行
- 1柯尔鸭是什么鸭子?2021年养柯尔鸭赚钱吗?
- 2养殖业什么最赚钱农村项目,这6个养殖项目,想农村创业的可以试试
- 3野鸡晚上在哪里?几个捕捉野鸡的小技巧_库百科山鸡养殖
- 4梅花鹿的发情鉴定与配种方法_库百科梅花鹿养殖
- 5马的繁殖技术
- 6竹鼠种类图片大全_库百科竹鼠养殖
- 7水貂皮和貂皮的区别_库百科水貂知识_库百科水貂
- 8鸭子要下蛋的前期反应 新鸭下蛋前的征兆
- 9常见蜗牛种类大全 蜗牛的种类大概有多少
- 10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地锦草治糖尿病是真的吗?
- 11野鸭子是国家保护动物吗_库百科养鸭
- 12水貂好还是貂好_库百科水貂资讯_库百科水貂
- 132021年最新20张大合集来了,看有没有你认识的?
- 14观赏鱼烂尾烂鳍烂鳞用什么药?
- 15穿山甲粉多少钱一克_库百科穿山甲养殖